名家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访谈 >

史君绝唱,意韵悠长——追忆津门花鸟名家史如源(组图)


花鸟名家史如源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 李盟报道)史如源先生去世已经三年了,关于他的画作、画展、话题、研讨会等反而更加热烈。花鸟画教学与创作伴随他大半生,其人其画之耐人寻味,也引起许多人想一探其绘画风格,思索其创作理念,挖掘其艺术思想,追念其人品风范。

    戊戌冬日我们和好友李文胜一起,与先生家人静静围坐,回忆其生前往事,仿佛音容笑貌,案前作画身影……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唏嘘感叹!


梅绽报春红



晓来霜林醉

 一、画源:少执画笔,师从名家。

     史如源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生于山西曲沃,三岁时一家随做生意的父亲迁往天津。居住在老城厢西北角,周围邻居有许多书画大家:梁琦、穆子荆、季芸圃、冯谦谦等,艺术氛围浓郁。他得书画大师梁崎启蒙打下良好绘画基础。梁崎先生的二女儿梁霄鸾曾回忆往事:六十年代初,史先生十几岁时就与自己的父亲学画,师徒如父子,也常跟随老先生四处讲课、笔会、作画,亦步亦趋,耳濡目染,进步很快。在红桥区图书馆工作时,发现他是这里的常客,几乎阅遍馆内所有美术绘画类藏书。由此可窥见其对绘画勤奋与痴迷之一斑。

    后追随孙其峰、萧朗和王学仲诸先生学艺,并得“津门八老”悉心指教。攻山水、书法兼篆刻、美术理论,尤擅花鸟画。老一辈艺术家高尚的人品艺品,尤其是从艺之系统、严谨,一丝不苟使其受益匪浅。他转易多师,博采众长,拓宽了笔墨图示。他求知若渴,勤奋好学,功力扎实,深得孙老器重并推荐,从少年宫调入天津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教学。


史如源先生笔下的猴

二、画艺:立足传统,涉猎广博。

    绘画艺术发展有其内在本质和规律。“师古人”与“师造化”是每一个画家必经之路。中国画之博大精深,蔚然大观,为一切有志于此道的艺术家提供了丰富能源。他陶醉其中,深入而细致研究传统,临摹古今大量名画;选择汲取、咀嚼消化、融入自己的笔下。他很欣赏李可染大师关于传统所言:“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感悟自然,才能从天地间中找寻创作的灵感与激情。一九七八年,天津市老领导李瑞环提出繁荣发展文化艺术。市里组织骨干画家到北戴河写生创作,他和“津门八老”朝夕相处,学习、观察,见闻广阔。此后,为市委、机关和各大宾馆、礼堂等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并多次参加画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始终以此鞭策自己,有机会就与同道广泛交流切磋,常出去写生。他不辞跋涉辛苦,登山渡水,用画笔记录自然的体验和感悟:西走敦煌,东登泰山;北上长白,南进云南、桂林、蜀地、海南……走进大自然,吸取日月精华,赏烟岚雾雨,解读自然枝叶脉络,耳闻鸟兽咿呀婉转;从春之澹冶如笑,夏之苍翠欲滴,秋之明丽如妆,冬之静穆如睡,品味四季轮回之美妙,感悟自然生命的意义与哲理。

    在谈到写生时,史先生的儿子从屋里拎出一个鼓鼓囊囊的旧布包,倒出来十几个写生本。其中一个旧的牛皮纸封面的大本子,上以毛笔书“堆沙集”三个大字,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寓意何其妙也!打开封面,里面一张张满是图画写生笔迹。他的写生不同于一些人的草草记录,聊聊几笔线条,而是细腻繁密的构图:枝叶花草、飞禽走兽、树木山石皆细致入微,甚至许多物体又在铅笔、水笔的基础上再用墨和色填充加工,完全是一幅剪裁得当的画作雏形,已初具画作规模。翻开其他本子:有满页的飞禽,类似五代黄荃《写生珍禽图轴》,还多了生僻字注音。另有鱼虾、山水人物和书法无所不包。勾勒线条清晰,架构明确,素材积累完备。还有记录创作构思的文字诠释,例如《二甲传鲈》从画一只螃蟹到后来的两只,再到三只,从古到今演变发展阐述说明。从写生到画作的完美呈现让人心生敬意!

    “ 万物造化,中得心源”他认为写生是要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长期的写生积累使他笔如泉涌,画作取材广博,构思多样,创作丰富:从草虫禽鸟到走兽,从单只鹰到群鹰;从花与鸟到树与禽的组合;从飞鸟虫鱼,树木山石,梅兰竹菊到无名花草,珍禽兽类,无不入画。他力求创作出笔笔生情,墨色生辉,意趣盎然,闪烁着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富有生机的鲜活画作。他牢记:“若悟妙理,赋在笔端,何患不精。”他生肖为猴,喜画猴,此类画作很多,却从不以此自居!很多人追捧的“一招鲜,吃遍天”,他却不以为然,自己创作从不懈怠省事。他极具个性而宽泛的花鸟画创作极大丰富了国画题材!


写生本



写生小品


写生小品


写生小品



锦麟荡清波



纵目思凌霄


春染枝头绿

三、画理:致之广大,尽精微矣

    也许有意,亦或无意!全景式构图,极繁极密,是史家之“大花鸟画” 后期重要风格!他注重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更在富于中国民族传统特色上下功夫。他常说,笔墨本身具有独立的生命性,承载着民族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念,越有民族性、地域性、个性化的艺术,则越能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从七十年代,作品《春早》参加市级展览,他就在花鸟画领域开始了漫长的探索。他深知,尊重传统,而不囿于传统,才能创作出表达自己艺术语言的作品。“笔墨当随时代”,在继承中有所感悟、思考、突破,才能打通自己的创新之路。几十年来他的志向回应着时代的召唤,笔墨间洋溢着奋进的情思。睿智的思考,智慧的观察,勤勉的功力使他超然自信;他恪守己见,即使前路寂寞,踽踽独行,也不为歧议左右。

    自古以来,花鸟画多以花鸟的特写描绘为主:折枝花加吉祥禽鸟,几乎成为传统花鸟画取材、构图的固定格局。然而他的创作多以树为主,并以墨、色对天空大地加以渲染,增加景致的深广的空间。各种禽鸟儿,飞翔或栖息,觅食或嬉戏于期间。画面以多多许胜少少许,即以繁取胜,却毫无窒塞感。他遵循国画“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原则:画面繁简得当,疏密有致,枝叶繁密(千百不可胜数),禽鸟简洁(一两只则以),而画面的契合度和融合度很高。例如他的《婆娑摇曳舞春风》《流水高山自在春》《山花烂漫》《游春》《钟秀系列》等以富有笔法张力的线条和钩斫砍削、顿挫曳拂的骨法用笔以及浓淡相宜的墨彩巧妙结合,开创出丰盈茂盛,意境深远,清新典雅,刚柔并济的景致极时大静大美的艺术境界。

    当然他的这种创作绝不是凭空臆造和随意杜撰,而是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和美学范畴进行推陈出新的结果。远溯南宋马和之的《古木流泉图》、李迪的《枫鹰雉鸡图》和马远的《梅石溪凫图》等花鸟画都是全景式构图。因时代的影响,这些画作情调趋于凄寒疏旷(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当然也不代表他们的艺术全貌。史老把南宋画家的偶然性变为自己绘画的必然性,别开蹊径,发扬密逸旷远的画风,走出自己的艺术天地。他在传统画秀美清新的韵致上拓展出开张深邃,清秀劲健而辽阔的崭新意境。他的画作,远观先声夺人,大气磅礴,近赏仿若身临其境,几近细微刻画。其审美意象耐人寻味,如其常画之鹰眼神之机敏,雄而不凶;笔下之猴,身躯团圆,眼神懵懂纯真,似与人交流传递情感;其于画面,不吝功夫,如“此中簇簇万千点” 的点苔繁密而多样,合乎法度,毫不懈怠,直到符合画作完美为止……即使晚年视力所限,多以小品为主,如果画面需要,他仍不改密到极致之初衷。“小品不小,品亦不俗”“劲健灵秀、浑厚华滋、形神兼备、意趣高远”这曾是他毕生的追求。


山花烂漫



婆娑摇曳舞春风



流水高山自在春



游春



钟秀



钟秀

四、画品:厚积磊落,风范乾坤

    史如源先生这一代艺术家是改革开放时期成熟起来的中坚力量,既肩负繁荣“文革”后百废待兴的文化艺术职责,又担当着承上启下、薪火传承的重任。身为美术学院的国画系教授,既有老一辈文化人的忧患意识,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又有以笔墨颂扬自然美的朴素情怀。要为花鸟画的发展开拓出广阔的道路,而非墨守陈规,固守窠臼。他深知没有深厚的学养,坚实的功底,旷达的胸怀,终究不会走远。他呕心沥血编写教材《中国画基础》(合著)《鹰的画法》《鸡的画法》《兰花画法》《写意花鸟画教程》《笔墨技法》等广受欢迎。

    他是从传统文化艺术走来的画家,曾撷取古今绘画大家之长,却摈弃倪瓒之“淡”,徐渭之“冷”,八大之“孤”。他的血是热的,情感是丰富的,新时期的大自然让他有攫取不尽的美,时代的强音激荡着他强劲的创作激情。从艺五十多年,他创作了大量花鸟画作,不管是“扛鼎”大作,还是小品系列,多次在国内外参展获奖,或被收藏!为新时期的花鸟画创作、繁荣以及绘画后备人才做出很大贡献!不凡艺术成就,使他列入津门“花鸟四大家”之一。

    晚年他依然惜时勤奋,不辍创作,读书写字,常书格调高雅词句励志自勉、励人。他看淡名利,心如止水,“善画而不求售,画以适吾意而已”因其不求售,则画之自然。人品艺品有口皆碑!



 极目云天阔



一唱天下白



幽香散逸



林茂聚好鸟



夕照


    “意”乃写意国画之灵魂!史老深谙写意花鸟画“意” 之深刻内涵。古人云“尽美矣,尽善也” “真者,精诚之至也”致真、向善才臻于美!小写意,大造化;小生命,大演绎;小景致,大乾坤!

    噫!微斯人,有斯画!斯人已逝,其韵悠长!

                                                     (李盟撰稿)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