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翔烟霞 墨色流年——记书法家张鹤年先生(组图)
李盟专访张鹤年先生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李盟报道) “书作秀润蕴籍,灵动优美,不事雕琢,博采广取,融会贯通已显现自身风神”——著名书法家甯书纶语。
在津门书画圈,张鹤年先生算得上是富有“传奇色彩”而又艺德皆高、独树一帜的书法家。也许是与新中国同龄的缘故吧,他身上更多一份家国和民族情怀。不管是曾经的航空兵生涯,还是企业领导和政府官员以及书法家身份,仿佛都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伴随新中国建设,十年文革和改革开放成长,他是历经时代洗礼,并参与见证了传统书法艺术传承复苏和蓬勃发展的一代人。多年来忙于工作事业,兢兢业业,投身社会变革洪流,书法艺术仿佛却是牵引自己精神的一条生命线。他既能抽身事外,冷眼旁观,睿智思考,又能不忘初心,执笔挥毫,亦琢亦磨,以“大书法”之理念,以“文以载道”历史使命,以传承发展为己任在行进着。
点画之间 感悟人生
谈起书法,高大伟岸,沉稳儒雅又不失军人威武气质的张鹤年先生目光炯炯,神采飞扬。自己幼承家训,严父鞭策,孩提时则执笔书画。又受周围邻居华世奎先生的弟子耿仲敭等老一辈书画家濡染影响,临帖研习,手不辍笔。后成宁书伦入室弟子,有名师指点,有法可依,日积月累,勤奋精进,功底扎实。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相对匮乏的年代,仿佛书法为自己打开了一扇光明之门,精神的慰藉和寄托让自己内心无比踏实而充盈。
十八岁的他带着书画爱好特长当兵入伍,成为一名空军航空兵机务战士。虽然不是“黑五类”出身,但是由于家庭成分高,使他没有资格当飞行员,学的是飞行原理和维修技术。尖端的高科技部队,歼击机和战友的生命安全需要精湛的技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来保证。所以养成他周密严谨、勇敢果断,诚实守信,的素养和性格。铮铮风骨,却铁汉柔情,因擅长书画,能在业余时间承担时事宣传工作,更让自己如鱼得水,虽然忙碌辛苦,也得到领导格外器重。
厚重的生活阅历和广袤的人生视野让他心胸和眼界迥异常人。他感概说,学书法首要的热爱与坚持。书法发展传承演变几千年以来,从艺术上讲是极复杂的:意态万千,韵势无穷;书法又极简单,黑白相佐,点画归一。书法艺术是需要虔诚无私顶礼膜拜的高雅文化圣坛,容天地之美,存万物之理。执笔一管,于此一纸,却让人百看无厌,痴嗜终生。他家里书柜床头都摆放许多古圣先贤的书籍碑帖,欣赏书法艺术就像面对亲密爱人,临帖书写仿佛吃饭一般正常。
自幼临池 笔耕不辍
其次是遵循法度,勤学苦练。书法名家、名帖、碑文典籍浩如烟海,追根溯源,传承经典是根本。书法艺术是历朝历代无数书法前辈在长期探索演进后形成的,是有一定的规则和法度的书写艺术,所以他认为“书法”应该称为“法书”更合理。为了深入理解字形笔画结构和如何更好行笔,他从“六法”造字来追根溯源,深入钻研推敲。当代书法家孙晓云强调要遵循法度而登堂入室,逐步进入“有法—我法—无法”法无定法,则自成一格。舍此而恣意妄为,脱离书法的正轨,追求所谓的个性书法,甚至以丑为美是不能称为书法艺术的。
选定名帖,自当勤奋自勉,要反复读、悟、临、融,与古人神交。他楷书有颜真卿风骨,行书走米芾足迹,草书传王铎遗风,小楷得王宠性灵,篆隶也多方涉猎。他最佩服的人是有“书圣”之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和手常划衣服练习笔画,衣服尽破的故事对自己影响很大。先生笑谈自己小时候看到好字也在衣服上心摹手划,衣服划破而被母亲打的故事。对唐代“怀素书蕉” “郑虔红叶作书” “智永练字,退笔成冢”“欧阳询驻马观碑三日”也是心服口服而身体力行。
与古神交 意蕴悠然
书法填充了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时空,在工厂企业和驻广西办事处多年,工作之余舍弃外面的应酬享受,躲进书房读书练字。无论在南方城市,溽暑汗蒸或凄风苦雨,还是北方的冰天雪地,呵手跺脚,孤灯独对,此种寂寞非常人所能做到。书法艺术让自己心驰神往,忘怀一切。即使出差往返,行程千里之遥,也身背沉重的书法字帖或书籍,不畏山高路远,如一个茕茕孑立踽踽独行,取经路上的虔诚信徒,忙碌琐碎的工作生活因书法而天地宽广,仿佛找到了尘嚣之外内心的桃花源,黑白简约的日子却如诗如画,繁花似锦,近赏彼岸花开,远观高山流水,风景美不胜收。当全神贯注于纯粹的线条与结构美当中,心灵可谓绝对自由。
东晋女书法家卫铄谈到书法能“通灵感物”。鹤年先生称自己常常书写到感动自己而入境忘我之状态。只有到乾坤风云变幻与我奈何?万古风情才能蕴含在点画之间。因为他能高瞻远瞩,大处着眼,名家起手,细处落笔。多年刻苦钻研,能深谙其理,得形神意蕴,气象正大,骨法开阔,笔力精进,刚柔并济。像手捧新生婴儿,他慢慢打开一张张宣纸或册页、圆光等:或大字如斗,或小字如豆,或整齐排列,或参差有序。字字珠玑的文字,像唤醒世界的花开,花开见佛;像布满黑夜的星辰,璨若白昼……《游包山诗集》是其反复临摹多遍代表作。他特意打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临摹的六米长和三米六的两本册页。他重临摹,认为临摹就要到位:仿佛与古人神交,心有灵犀,才能纤毫毕现。所以他几乎完全做到原作的运笔楕到,既沉着稳健,遒劲圆融,又骨力内含,古拙乖巧,参差有致,不失精妙含蓄,气韵超逸之趣。
博览广取 自成一格
先生心怀厚意深情,坚守书法之道,摒弃雕虫小技,除了临池不辍,他经史子集手不释卷;古人碑帖,百读不厌;诗词、绘画、篆刻、音乐艺术等多方涉猎,博览广取,融会贯通,颐养心性,提高境界和修养,自然多了一份哲思、豁达和从容。友人诗云“一纸千钧十年剑,寸心百川万卷诗”日积月累,书法逐渐形成自己老辣而不失飘逸,朴厚而亦显灵秀的独特书风,不事雕琢,风规自远,不经意的俯仰行止,时时流露出魏晋风骨。
欣怡所遇 随遇而安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先生最喜欢的鲁迅先生的名言。他说,也许我们达不到鲁迅先生的意境和胸襟,所以我概括为“欣怡所遇,随遇而安”。历经时代变迁,世事繁华,人间沧桑,仿佛怀着一颗皈依宗教的诚心,默默修行。他膜拜古人亦不排斥今人,能遇到书法面貌斐然的同道中人,则见贤思齐,取长补短,超越自己,精神充足早已超过物质享受。
“心正则笔正,人正则字正”谈到从已为人之道, 他牢记龚望先生赠送他的一副字“恭宽信敏惠,今古岂异时”时时刻刻以此为座右铭检验约束和要求自己,做一名有真性情,大情怀的艺术家。在病危的老母床前尽孝;执笔为牺牲的战友书抒写一份思念;挥洒笔墨为朋友奉上一份祝愿;古圣先贤诗文佳句的意境从自己的笔下晕染开来……以文会友,翰墨结缘,从不吝惜笔墨,不讲润格,让自己的书法传播广泛。
张鹤年先生也自号“野鹤”。如“野鹤”般翱翔在艺术的天地间,更是飘然洒脱心无旁骛,专心从事自己痴迷了大半生的书法艺术。作为一个以艺术为生命的人,他很谦虚和低调,也从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从不愿别人称呼他为书法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认为自己的书法之路还很漫长。书法之为道,仰之为高,攻之为坚,非终身求索而不得。书法不只是书法家的事,在如今科技腾飞和多元化发展时期,书法不应荒废和忘记,要广泛应用与时代共鸣并发扬光大。他远离富贵温柔乡,依旧不为名利,但是书法艺术的传承责任已经在心头永驻。他说,多次参展和获奖都已经过去了,现在有一些慕名而来学书法的徒弟和被邀请去讲课,也希望收些外籍友人来认识学习书法艺术,借此能将这一中华国粹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他感慨,对于书法人来说,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特别是推广书法艺术和公益事业是很有必要的。也许不能完全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自有儿孙后辈来评说。能伴着每天太阳东升西落,轻掩门扉,让清新的水汽滋润心田,伴着无声的光影恣意涂抹,满目黑白的美丽文字在纸上起舞,仿佛一个个鲜活的婀娜的生命,内心就会无比悠然与踏实。也有劳累之时,在朦胧中仿佛小时候父亲 的挂在门后的藤条鞭子还在,它激励着自己写下去……(李盟文 )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