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秾于简古,至味于淡泊 ——记著名工笔花鸟画家张俊强(组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李盟专访张俊强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李盟报道)自古乐风物之美,寄幽情于艺,乃画家终生之雅事。著名工笔画家张俊强先生以花鸟做主题,痴迷绘事几十载,画艺日精,画作得业内人士评“如柳风拂面,似清茶细品”
其位于鼓楼东街的画室阳光灿然,窗外花园,修长翠竹与灼灼桃花交相辉映;伫立窗前,使人有“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之感。从艺五十年的张先生心中自有“桃花源”,才能冬伴梅花,夏咏青莲,“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俯仰皆诗画,心性诉笔端。
“工细而不匠气”是别人对其画作的评价。如何才能做到“尽精微”而不匠气呢?先生意味深长地说,花草、禽鸟、走兽、虫鱼等均取材于大自然,它们是与人类共生存息息相关的事物,要把花鸟等当成人来画。画家要有生活:两只,三只,鸟或花,是有灵魂和感情之生命物象,创作需知其相互关联呼应,在保持造型准确写实的同时,要走出工笔语体的呆板与僵化,做到笔工而意写。花鸟画是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崇尚意境和情趣,追求主观精神的表达和体现,它不仅是“应物象形”,而且是意象的写实性,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这需要多写生,采集丰富的素材,以慧眼捕捉花鸟动态的刹那瞬间美感, 激发创作热情,从而产生丰富、鲜活、典型、力量之形。他每年都到自然界采撷鲜活素材:赏四季百花之美;观自然风景之容;捕飞鸟鱼虫之态;采瓜果梨桃之香……此乃造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反复、细致地观察揣摩,经过艺术的再创作,追求传神写照,从而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是以画家精神上的内涵、思想、感情以及艺术修养创作生命的意象。
这是一个很广阔的精神空间,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画作不是机器生产的可复制的物品,而是艺术品。不能重复自己,技艺要日新月异。先生以正给杨柳青画社即将出版的书籍中讲解牡丹技巧为例谈起:首先画稿的花、叶、枝干的线、墨、色、笔法等要有区别:花瓣儿线条要柔美流畅,墨色浅淡;叶子线条挺括有力,墨色稍浓于花瓣儿;树干线条要挺拔、苍劲;上色要调和均匀,多遍渲染,墨不碍色,色不压线(而花瓣的线条与颜色融合天衣无缝);叶子叶筋的水线不走宋朝工笔画的双水线,而是采用灵活简便的单水线;虚实,远近等泾渭分明,起承转合过度自然;其次经营构图得当:简洁的折枝花鸟,从空安放,或正或欹或横置,需审势得宜,态度绰约,栩栩如生…
谈到工笔画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他说这两者并不矛盾。工笔花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唐宋顶峰,千余年来,名家辈出,蜚声世界。是亦步亦趋,继承传统、师古人,还是“笔墨当随时代”,这是每个画家必经的十字路口。张先生从多元的艺术阅历皈依民族传统而又自出机杼走出了自己绘画之路。
他曾十年醉心“泥人张”古典彩塑艺术;又有十年油画学习创作经验。西方绘画的写实之风,素描、速写和造型功底使得后三十年从事工笔花鸟艺术能“融汇古今,折衷中西”。张俊强先生以追溯本真的宋元花鸟作为积淀,有炉火纯青的花鸟名家郭鸿勋、姚景卿先生悉心教导和指点迷津;有对于非闇,赵少昂等前贤钻研和借鉴,他们无不是得中国文化血脉蒙养,夺天地造化之神髓,又创自家风范的大家。继承传统是沙里淘金,取其精华,懂得“笔法千古不易”在哪里。容纳文人画因经史子集诗书垒胸则意向超然物外,发挥新时代之科技产物用具臻于妙境。
多年的绘画生涯创作了无数精品力作,其画作雅俗共赏,题材广泛,不落俗套,广受好评,既有大众喜爱的《富贵吉祥》《吉庆有余》等寓意安康幸福的画作,也有倍受收藏家追捧的旨趣简约散淡,寓清雅情怀的四君子图和意境深远,空灵清逸之气流布画外的《香沁锦衣》《千里共婵娟》等画作。
在绘画技法纯熟和取得一定艺术成就后,如今还要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吗?是的,他眼神坚定,“眼中有落笔缤纷意,耳畔似有天外妙音起,画面有心痕之香气”是一个艺术家追求的更高境界。清人有“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 的诗句。香,具有超越有形世界的特点,那淡淡的幽香,似有若无,氤氲流荡,成为无影无形的境界气象的象征。中国艺术家重视香,与他们所推崇的以神统形的美学观念有关,是承载了文人的高雅情怀。
张俊强先生多年安心习艺,心态平和,不骄不躁,宠辱不惊,不辍创作。并日日从最基础的笔墨,线条,造型甚至书法练起。如同舞蹈,剑术,钢琴等立足基本功是关键,案头书籍堆积,信手翻阅,陶冶情操。
苏翁有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谈诗文之语,评先生技艺亦然。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