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当前位置:首页 > 名家访谈 >

匠心坚守陶艺路——记天津工艺美术大师、陶艺大师包志宽(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王佩翔/文、高蕴辉报道)

【一】初识“陶隐”


  辛丑阳春,我和几位友人随玉文化专家、玉雕艺术评论家王金厚先生拜访了天津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树桩陶艺“北派紫砂”第四代传人包志宽先生。

赵玉文、王佩翔、包志宽、蒋汝勤、王金厚交流

  初识包志宽先生,他给我一个帅气并艺术的印象。魁梧的身材,隽朗的脸庞,炯炯有神的双眼和那向腮边延伸的两鬓,似乎具有一种先天的艺术家气质。年逾七秩的身上依然扬溢着年轻人的热情和斗志。走进他的工作室更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一块硬木残板上以两种字体镌刻着“包志宽陶艺工作室”,是他自书自刊的匾额。这一细节设计显现出包先生在创作上传统与现代、严谨与散澹、残缺与完美相辅相成的艺术理念。环望四周,木质的博古架和堆满书籍文玩的桌案上,随意摆放着琳琅满目姿态各异的陶器艺雕。这些出自包先生之手的艺术作品造型古拙,意趣天然,令来宾大饱眼福。

包志宽向王金厚、赵玉文、王佩翔、蒋汝勤介绍作品

  包志宽先生是我市首届评出的工艺美术大师,从事陶艺创作与研究四十余载。早年师从陶艺名家高文魁先生,后曾得中国制壶泰斗顾景舟、中国陶艺前辈刘传大师的悉心指授,技艺大增。历经多年的钻研探求,终以树桩造型特色创立了北派陶艺新风。其作品立意质朴清新,取法天趣自然,构思独特巧妙,并追求“变残为美,化险为夷。古雅简约,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使每件作品都能赏到新奇 读出新意。

包志宽陶艺工作室

  多年来包志宽先生一心扑在陶器的艺术创作上,不问世间纷扰,不顾虚名浮利,默默的钻研,静心的创作,从而取得了斐然的专业成就,获得了佼人的艺术荣誉。然而,他从不张扬和炫耀,以至在当今“网红”遍地,“大师”林立的喧闹声中都鲜为人知,可称得上是一位“陶艺隐士”。让众友钦佩不已。

【二】传承陶艺

  陶的历史源远流长,堪可一溯万年。是中华民族一种美丽而古老的造物艺术。制陶之初只不过是民间生活中创来存水储物的简单器皿。在祖祖辈辈的传续使用和制作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这些带有粗粝线条和朴素花纹的罈罈罐罐有着一种难于言表的美感。粗犷的器物外表与温暖的生活内涵,历经岁月风霜和世代传承让这些生活必备的俗物演进为一种古拙端然的高雅艺术品。

包志宽作品《陶艺杂件》

  陶器制造是古老悠长的民间手工艺,先民们早在一万年前就创出并掌握了制陶技术。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风格粗犷、朴拙实用的灰陶、红陶和黑陶,到商代又出现了釉陶。兴于战国而盛于汉的彩陶,在器型上进一步发展的多姿多彩,出现了仿照青铜器造型的各种陶制品,多以鼎炉敦豆或杯盘碗壶的形态面市。到了唐代盛行以黄、褐、绿为基色的三彩釉陶。唐三彩的釉色浓淡相宜,彼此浸润,斑驳淋漓间显得富丽堂皇。釉彩的使用和陶艺的提升,催生了中国瓷器的大发展,此后至宋、元、明、清瓷器制品和艺术更胜于陶。同时也相互借鉴相互提高,与瓷齐名共荣的还有紫砂器,由生活俗物一跃成为文玩而发展至今。

  紫砂也称“紫陶”,其生产始于北宋中叶,盛于明。紫砂将陶与瓷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拓器,既有陶的沉静端然,又具瓷的细腻风情。五百余载星转斗移,一脉恪守世代相传,其间涌现出了许多民间艺人和制陶大家,产生了许多传世之作。其中供春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成为最早的紫砂名家。此后的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等诸位名家在坚守与发展中无不匠心以求,不断在工艺、型制、造型、纹饰等方面精益求精,取雅尚艺并将金石字画和壶体形态融为一体,为紫砂壶由简易的饮茶器具演变成艺术品奠定了历史基础。

 

包志宽作品《古槎双雅》

获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第十届中国陶瓷艺术展 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优秀奖

  包志宽先生自从接触了制陶技艺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间,他由青丝盛年到华发古稀,每当动手操作或与同道论艺便意兴湍飞,超然物外了,当友人不解他缘何如此痴迷,他则莞尔一笑说,这是他这辈子的事业。他要尽力把前辈教给他的手艺传给后人。

【三】坚守匠心

  我曾在一档电视节目里记下一句话,是“所有的匠心都是倔犟的坚守。”这也在包大师的艺术之路上得到了证实,并在“坚守”的路上创出了“北派紫砂”的一片天地。

  据包志宽先生介绍,“北派紫砂”源于清代,当时通州有位陶艺名家叫杨孟臣,他制作的“枯藤树根”陶制品曾被收入皇宫并受到皇帝的赞赏,自此名扬京城独创一派。一时间树桩陶艺名声大噪。杨孟臣为守住这份手艺,特选了四位徒弟亲授技艺,其中以四徒闫少斋最为出色,不但能掌握基本技巧而且有创意能力,深得杨氏神髓。闫少斋后来移居天津,恰与喜好书画和收藏的年轻人高文魁为邻。文心相通,艺趣相投,很快二人成了“树桩陶艺”的师徒关系。高文魁出自书香门第,学识宽泛,又出色的接过了恩师传授的整套技艺。

包志宽作品《乾坤壶侧视图》获首届世界壶艺大赛 优秀奖

  事有奇巧,这位高文魁先生不是旁人,而是包志宽先生的表叔。包志宽自小就去过表叔家走亲戚,对表叔的文玩藏品和陶制作品有着浓厚兴趣,表叔也对这个喜欢写写画画又勤学好问的孩子喜爱有加。在包志宽20岁出头时,便正式拜表叔为师 走上了他的艺术之路,并在这条崎岖的征途上奋斗到古稀之年。

  在谈到树桩紫陶的传播与发展问题时,包先生认为,当时祖师杨孟臣的作品系采用产于北方蓟州的陶土烧制出来的,也属紫砂类陶器。但因为这些作品在土质上与南方宜兴的原料小有差别,(其实除此以外,无论从工艺流程,还是审美取向上,都和宜兴紫砂器非常接近。)即作品的土质不如宜兴的好,名声亦不如宜兴的大。所以“北派紫砂”长期以来被玩家们忽略而掩没。 但是,从现在来看,宜兴紫泥的来源与运输都不成问题,所以如今若采用宜兴紫泥把北派的传统制陶技艺与审美注入其中,就可以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于是乎,他认定了弘扬和发展北派陶艺的前路匠心坚守,为传承和创新北派陶艺匠心独运。

包志宽作品《达摩造像》

包志宽作品《鱼瓶 》

获中国天津首届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2000年中国历史博物管指定收藏作品

  在包志宽先生的作品中有着先古陶瓷的基因,可使人联想到仰韶文化的彩陶,龙山文化的黑陶,殷商时代的青铜,魏晋遗风的古瓷,还有明代以降的青花、紫砂。这些具有标志性特质的表现形式和型制都巧妙地融汇于他的创作之中。其中有几件个性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他的达摩系列,均以他拿手的树桩技艺塑造了不同状态和神色各异的形像。达摩是众所周知的禅宗始祖,他空、净 “无我”的思想,深求学识的修行,大彻大悟的境界,以身求法的心性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都有着极大影响和感召力。于是就有许多的艺术家以此为题或书或画,或雕或塑,创作出许多达摩形象。包先生所创的与众不同,在于他以木雕的形式,紫泥的材貭,“抱残守缺”的手法塑造着他心所想的达摩圣佛:枯朽心空的“树桩”表现达摩的空净无为,心中了无牵挂;节疤瘤痕的“木段”隐喻着达摩历经磨难而不屈的意志;风蚀雨雕的残木显示出达摩苦度苍桑修出正果的艰辛;暝目凝神的表情刻划出达摩怀众沉思的慈善佛心。这些塑造与刻划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又有对现代人文的阐释。又如他的《鱼瓶》,也是用传统手法既带有树桩质感又貌似鱼形的造型,概括而简约地表达了一种散淡而满足的“鱼乐”情致,这种乐趣只有陶情之人自知,从而让人联想到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妙语。当你看到瓶上镌刻的“神趣”则心有灵犀了。再有那个叫《容》的作品,乍看上去像个入窑前摔坏了的罈子,口歪身斜。仔细端详,却越看越像一个人形,“他”两肩前拢,似捧着便便大腹,“他”大口开张,微向上扬,好一付笑口常开 大肚能容的姿态!其憨厚的模样、幽默的表达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他那些树桩造型的各式笔筒、花插、砂壶、茶具……个个形质逼真,姿态玲珑,型制巧俏。观之有赏心悦目 爱不释手的感觉。真的是匠心可掬!


【四】弘扬“北艺”

  就近年兴盛的紫陶艺术的发展形势而言,一位艺术媒体的作者曾在报端刊文指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无论是绘画,还是家具制作,甚至于一个小蛐蛐罐,“北派”与“南派”都是有着工艺上的明显区别。又因为京津一带自古既是“北派”艺术的中心,所以旧时皇宫里所器重的艺术品,又以“北派”为多。源于杨孟臣的“树桩陶艺”,在包志宽这里演绎成为“树桩紫砂壶”,成为“北派紫砂”的代表作品。“南方的水土决定了南派的艺术是秀丽与纤巧,充满灵气。而北方的文化决定了北派的艺术具备着浑厚与浪漫的气质。”其实,玩家们炒的不是紫砂,更不是寂寞,而是血脉与召唤。

包志宽作品《提梁长方便壶》

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协会 第二届大地奖

包志宽作品《树桩造型壶》 

  其实,每一项艺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都需要有一批像包志宽先生一样的艺人,他们具有在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世风中不急不燥,不嗔不怨,游于沉静,流于冲逸,刻苦钻研自己艺术的大匠风度。我们祝福包志宽先生和他的弟子们坚守工匠精神,把北派树桩陶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