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青起予气益振——专访著名画家王东风先生(图)
白嘉昆专访著名画家王东风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白嘉昆专访)与王东风先生叙谈,有感于他的坦诚,以及对绘事的孜孜以求。先生直言自幼私淑刘奎龄、于非闇等京津工笔名家,以画册为师,常为习得技法,将一幅画对临多遍,每次临习都直至深夜仍不忍辍笔,用功之勤可见一斑。
后来,东风先生又有幸得到孙其峰、溥佐、孙克纲、赵松涛等津门名家的指导与嘉许,画艺进增之外更坚定了他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之决心和信念!
从艺四十年来,东风先生佳作颇多,常有精品佳构在主流媒体发表,曾两次入选全国美展。近年来更以《百石图》与《百鸟图》的创作为业界所称颂。
尤其《百鸟图》的创作,前后历时五载,是先生的心血之作!谈及此系列作品,东风先生感慨良多,他说自己习画是从传统起步,早年对宋代花鸟画下过许多苦功,特别喜爱古人精妙的册页小品,这些传世名作给了他极大启发。但临摹多了就总觉得不满足,于是决定要自己创作,而且一定要创作高质量画作,要到自然中去观察,变“从古人中来”为“从生活中来”。抱此执念,先生多方搜集素材,历时近两年,构成系列作品,却因多数未能达到预期,又将其推翻重画,其对艺术质量的苛求令人感佩。此后的三年间大约又画了几百张,后精选出一百幅,成为《百鸟图》。
东风先生曾以《百鸟图》求教于著名鉴定家刘光启先生,刘先生甫一展卷便赞叹:“这是“宋画”啊!”并在画展中为东风先生赋诗一首:“徐黄迹已过,衣钵边吕陈,今有传承者,津门赞王君。”
当代工笔大家贾广健先生看到先生的《百鸟图》后也盛赞:“东风的画是“写”出来的,这是工笔的最高境界!”
“写”工笔,正是东风先生一直所追求的,是古人“以书入画”的体现!工笔画虽是极精细的画风,但稍不留意就会陷入“雕饰”的俗套,若想脱俗,当如北宋刘道醇所言,要“细巧求力”“平画求长”,而以书法笔意“写”出的工笔最能表现“力”与“长”,从而不落于窠臼。
在创作中力求“生动”则是东风先生的另一目标!先生曾说:“那些对我没有触动的,没有感觉的我不会去画,我喜欢有生动姿态的鸟。我想抓住不同鸟的瞬间姿态,记录下它们最生动的那一刻!”细想之下,这与宋人的创作心境何其相似,写形亦写神,务求画出物象的灵性。
近些年,东风先生也多有没骨与写意作品问世,工笔作品中也融入了一些写意元素,只因多年的创作实践使先生感受到,“必须有工笔的基础才能画写意!”而工写结合更能使画面有张有弛,在对比中体现灵动自然!
王东风先生能远师古人之法,近得自然之美,于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且从未满足于当下而止步不前,以先生对画艺的精研与苛求,相信今后定能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取得更大成就!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