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当前位置:首页 > 民间艺术 >

孙孝丰:用泥巴捏塑百态人生(组图)

高莹辉/摄

泥塑步骤一:砸泥

步骤二:塑型

步骤三:精雕

步骤四:彩绘

孙孝丰泥塑

  从机械师到泥塑达人

  逼真的人物塑像、有趣的卡通泥人,或活灵活现,或妙趣横生,这些形态各异的泥塑作品全都出自孙孝丰的一双巧手。孙孝丰的这门手艺并非家传,一次偶然机会让他接触到泥塑,瞬间被那些泥人吸引,从此一头扎进泥塑世界一发不可收拾。

  孙孝丰说:“我自幼喜欢泥塑,八岁开始,用泥捏公鸡、小马、板凳等,后来学过木工和木工雕刻。25岁那年,巧遇“泥人张”彩塑大师王有为,大师的作品有千百个造型,我觉得太震撼了,从此深深迷上泥塑。我原本的职业是机械工程师,后来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到泥塑制作中,我辞去了工作。”

  和泥巴,捏泥人,这些看似小孩子的玩意儿,并非那么简单。孙孝丰说:“这门手艺,入门容易,学好难。”为学精这门手艺,他常去天津各个泥塑门店转悠,向老艺人请教其中的门道,逐步尝试现场制作泥塑肖像。看着自己的作品,孙孝丰接着说:“做泥塑,最难的在于对细节的把握,骨骼和肌肉的比例十分关键,抓不住人物特点做出来会失真。大家普遍认为,孩童的雕塑最好制作,其实恰恰相反。小孩儿的骨骼没发育完全,肌肉走向不明显,尤其是上眼睑和眉弓一带,稍微做不好,就显老了。”

  十几分钟就能成像

  辞掉工作后,孙孝丰来到古文化街摆摊,每天为游客塑像。有空闲时间,他就去国外、外地交流,把泥巴变成艺术品的神奇过程展现给大家。“我去过150个国家和地区,作品五万余件。除了切磋技艺外,也遇到了很多感动的人和事”。

  2007年,孙孝丰在韩国仁川现场塑像,有位老者连续三天站在他身后观看,后来老者忍不住问他,人像的手要怎么捏才逼真,孙孝丰给他详细演示了一遍,老者很高兴,转天带来了韩国人招待贵宾的打糕表示感谢。类似感人的故事还有许多,孙孝丰回忆说:“2009年,我给一对老夫妇塑像,交谈中得知他们年近耄耋,特意从香港过来,专程找我塑像,我听了之后非常感动;在美国交流塑像时,人们拿着做好的泥塑像争相与我合影。制作过程中掌声、呐喊声不断,从外国友人的欢呼尖叫声中,能感受到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惊叹与喜爱,作为一名民间雕塑师,我感到相当骄傲与自豪。”

  孙孝丰的人物塑像栩栩如生,细致逼真,耗时却不长,最快仅用十多分钟就能完成。“别看我做的是小玩意儿,可透着咱天津人的精气神儿。”孙孝丰骄傲地说,“2014年拍摄《五大道》纪录片时,正值冬季最冷的三九天,我用了十来分钟给洋教士塑像,得到现场导演一致好评。同样是在2014年,我赴美国进行文化交流,亚特兰大市长被我的作品吸引,邀我为他现场塑像。”孙孝丰觉得,人们捧着塑像露出满意的笑容,那是对他最大的肯定。曾经有一天,孙孝丰为15个人分别现场塑像,一点都不觉得累,是因为每个人开心的笑脸。

  弘扬民间传统技艺

  随着技艺精进,孙孝丰开始挑战难度更大的泥塑作品。雕塑作品规格越大,整体比例就越难把握。2008年,孙孝丰制作了3座全身彩塑人像,分别命名为“婆婆眼”“账房先生”和“店小二”,被天津市民俗博物馆收藏。和小型半身像不同,这三座人像全是按照真人尺寸一比一制作,整个制作过程耗费了一个多月时间,孙孝丰本人也记不得究竟返工了几次。“展出当天,好多人都把我的泥塑当成蜡像,这让我特别高兴”。此后,孙孝丰又开始学习将传统泥塑倒模制成玻璃钢雕塑和铜像,吸收南北方泥人先进的制作工艺,向各地雕塑家取经学习。

  孙孝丰对泥塑已经到了痴迷的境地,用他的话说,工作起来不知饥饱冷热,专心时甚至把杯里刷洗工具的泥水喝下。尽管辛苦,但他依然乐此不疲。2012年孙孝丰成立了自己的泥塑工作室,在追求技艺精益求精的同时广收门徒,他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将泥塑这项宝贵的民间技艺传承下去。他目前有徒弟130余人。今年61岁的孙孝丰表示:“想学会泥塑这门手艺容易,但是学好难,我要把泥塑这项民间技艺推向世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