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来华藏月轩笔谈之五——两地一脉相承(图)
灵山老人用饼模做糕点
广西灵山,地处广东与广西交界处,注定会受到两广文化的交互影响。我在广西实地考察后,发现广东阳江产的糕点,其制作过程和样式与灵山的糕点非常接近。
在广东阳江,有一种非常有名的糕点,当地人称为“炒米饼”,也被称为“粉酥”。阳江炒米饼与佛山盲公饼、中山杏仁饼、西樵大饼一起,合称广东“四大名饼”,可见其名气之大。笔者把实地考察看到的灵山百姓制作“炒印饼”的情况,与在资料里见到的阳江“炒米饼”加以比对,仿佛见到灵山“炒印饼”的孪生姐妹。
2018年5月,当我们赴灵山实地考察时,曾请朋友帮忙找当地两位80岁高龄的老人完全依照过去的习惯手法,亲手准备制作“炒印饼”的材料,包括细米粉、碎花生和碎米粒、芝麻、薯粉、红糖、白砂糖,再亲手用当地传统糕饼印模制作出“炒印饼”。
围绕广东阳江的炒米饼,笔者在网络上查找到广东阳江一位75岁老人在当地制作和售卖“炒米饼”的图片,其使用的食材、制作过程,均与灵山两位老人制饼场景极其类似。只不过,在阳江制作“炒米饼”的资料中,制作者使用的糕饼印模是新的。透过这两个场景的比较,几乎可以肯定:广西灵山的“炒印饼”与广东阳江的“炒米饼”是一脉相承的。
值得注意的是,灵山的“炒印饼”,虽然其食材主要是米粉和碎米粒(碎米粒要先单独炒熟,再与食糖、碎花生或熟芝麻及薯粉糅合,最终作为馅料),却称为印饼,这个“印”字,似乎是强调了使用糕饼印模的这一环节;而阳江,则直接称之为“炒米饼”,似乎是更强调使用米粉和碎米粒或碎花生粒的食材情况。而在它们之间对饼字的共用,则是它们都强调这些糕点作为一种米饼或糍粑的实质;炒字的共用,则都强调了对馅料的处理方式。
再从空间距离的角度看一看。广东阳江县地处广东西南部,距离灵山约400公里。应当说,广西灵山与广东阳江的地理距离还是比较远的。可是,考虑到广东阳江“炒米饼”声名远扬,历经几百年,或会逐渐波及后来划归广西的钦州及灵山地方,推算起来,应不足为奇。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