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艺谋 对电影的颠覆式探索(图)
张艺谋是继谢晋之后公认的电影大师,因为执导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又被戏称为“国师”。从上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老谋子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艺术巅峰。
《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属于反思类电影,都是讨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较量,讨论在体制内人的挣扎和情欲的斗争,而这些斗争和挣扎则带着明显的时代思想烙印。《大红灯笼高高挂》摒弃了《红高粱》那种大写意的手笔,全片的故事锁定在四面封闭的深宅大院中。利用这个封闭的空间,张艺谋将封建礼教对人的压制表现到了极致。尤其是在影片最后使用的连续叠化中的“囚”字形结构,直接表明了主题。
张艺谋的拍摄手法更多的是对第四代导演纪实类拍摄手法的颠覆,开启了人们对电影的探索。《秋菊打官司》直接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直接使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与之前《红高粱》那种构图意识强烈的电影截然不同。《秋菊打官司》以偷拍为视角,这种对电影的多元探索,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1994年张艺谋拍摄的《活着》同样取得超凡的艺术成就,但该片并未过审,留下遗憾。1997年,张艺谋一改自己擅长悲情色彩的风格,开始尝试喜剧作品,联手姜文拍摄了《有话好好说》,同样取得成功。1999年他接连推出两部作品,《我的父亲母亲》充满诗意浪漫,用抒情、单纯的手法表现了一个带着乡土气息的爱情故事。《一个都不能少》是反映现实农村教育的影片,张艺谋大胆地起用了非专业演员作为主演,再加上纪实的拍摄手法,这种真实感感染了观众,于是这部“最不像张艺谋风格”的电影成为他作品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此后,艺术成就和观众认可度升至顶端的张艺谋开启了商业电影路线,耗巨资拍摄了武侠片《英雄》和《十面埋伏》、进军贺岁档拍摄《三枪拍案惊奇》等。张艺谋的这些改变无一例外地充满了争议,单从票房看,他的电影开始逐步卖座,但赢得的口碑却成反比。无论如何,上世纪90年代是张艺谋艺术生涯的黄金期,那时取得的艺术成就连他自己都不能再次复制了。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