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兆新——从小收藏老唱片 记录时代声音(图)
王健/摄
每一张黑胶唱片都饱经了人间风雨,往事和情怀被一起压缩进唱片细密的纹路里,通过唱机,带我们回到一个个动人的年代。“津门唱片收藏第一人”河东区裕阳大厦小区居民常兆新从十岁就开始购买收藏唱片,他的5000余张唱片记录下了美好的时代记忆,留住了岁月之声。
常兆新自幼受家庭影响非常喜欢歌曲和戏曲等艺术形式,10岁时就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民歌唱片《兰花花》,几十年来,他收藏了各个时期的戏曲、曲艺、歌曲、文献以及中国第一代播音员的录音等5000余张唱片。除了老唱片,常兆新还购买大量与唱片有关的文献资料如老歌本、介绍老艺术家的刊物等,以及十几台各种类型的唱片机,藏品覆盖唱片的各个方面,印证了时代的最美声音。
聊到老唱片的收藏,常兆新总有说不完的故事,他的家中有一面用大大小小十几张唱片装饰的背景墙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唱片并非只是装饰,而是各个国家出产的唱片,任何一张拿下来都能播放出音乐,这些造型各异的唱片仿佛也在诉说着整个唱片史。常兆新说:“老唱片传入我国将近一个世纪,如今几乎消失殆尽,所剩无几。老唱片是时代的记忆,每一首老歌,每一张老唱片都是时代的象征。我收藏这些老唱片是要把前辈艺术家留下的这些宝贵遗产保护好,展示给后人,绝不能让它们成为尘封的历史。”在常兆新的收藏品中,有1903年发行的天津最早的时调,这张老唱片距今有百余年历史,属于中国第一代老唱片;1906年小莲芬的京剧选段;1935年王佩臣的铁片大鼓;1938年花四宝的梅花大鼓;1952年骆玉笙的京韵大鼓……每一张老唱片都记载了那个时代的声音,收藏这些唱片更是收藏那个时代的文化,常兆新将这一爱好坚持了60年。
如今,常兆新收藏唱片之余依然被唱片填满,办展览、开讲座、开试听会,他乐此不疲,在他看来,每一张唱片背后都有故事,他喜欢将这些故事跟爱好音乐、喜欢唱片的朋友分享。通过唱片,常兆新结识了一些津门文化音乐大家,同时也抢救了一批老艺术家的作品,让他们的艺术成就重回大众视野。常兆新曾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陕北民歌系列专题访谈节目,他带去了一张1959年由刘燕萍演唱的第一版唱片《兰花花》,节目组当时也邀请了刘燕萍,当常兆新将唱片拿出来后,刘燕萍非常惊喜,“我都不知道还有这张唱片,这真是一份惊喜。”十几年后,当刘艳萍再度来到天津时,常兆新将这张唱片送给了她,“这也体现了老唱片的价值以及收藏者的价值。”为了让唱片中的老艺术家重现艺术辉煌,常兆新找到天津音乐厅,希望能举办老艺术家专场,让曾经经久传承的红色歌曲一直流传下去。他说,通过唱片能够结识这些艺术家是自己的幸运,将这些优秀的艺术传播下去慢慢也变成了自己的责任。
常兆新收藏老唱片,关注的是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他说:“我从来没卖过一张唱片,但是却将宝贝赠送给更需要它们的人。”今年5月18日,常兆新在津沽记忆博物馆举办展览时,将《英雄的阵地钢铁的山》这张唱片,送给了一位退伍老兵。唱片对老兵的意义很大,是当时所在团的团歌,老兵表示会一直珍藏下去。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