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报道 >

蒋宝和——走遍宝坻老城 漫歌李世民传奇(图)

蒋宝和(左)在收集资料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非遗项目:秦城歌谣

  代表性传承人:蒋宝和

  76岁 第二代

  宝坻秦城,据相关学者研究及早前出土文物证明,应该早在战国晚期已建立。早年间秦城上的柳树如烟,造就了后来的宝坻“八景”之一。相传李世民曾在此驻跸的说法,目前尚未有确实史料佐证,但围绕李世民以及类似的秦城各种传说,是本地老辈人再熟悉不过的故事。

  入选本次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秦城歌谣第二代传承人蒋宝和,带着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搜集整理关于宝地秦城的大小传说歌谣,“秦城歌谣是歌谣和传说的组合,这些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传达的都是当地老百姓千百年来形成的民风。”

  蒋宝和在秦城遗址讲传说、故事,到社区设立秦城歌谣宣讲站,有些故事甚至已被人改编成京东大鼓。他还继续找机会入户访谈,近年也曾数次访问研究宝坻史料的资深老人,获取到一些新的秦城传说。

  战国时已经建城

  位于宝坻老城南部辛务屯潮白河北岸之间的秦城,建城年代相当早,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乾隆十年《宝坻县志》有着秦城“在县南十里,秦始皇并燕,筑城置戍”的记载;也有传说讲的是李世民登基前亲自带兵征东至此,令士卒捧土为墙,由于李世民“小秦王”的别称,于是有了“秦城”的叫法;关于秦城建立说法不一,尚存争议,还有人说是战国时期秦国皇帝兴建的秦城,秦国大军灭了燕国,一统天下后,这座戍城仍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

  秦城歌谣第二代传承人蒋宝和查阅史料研究总结,秦城早在战国晚期已建立的说法还是相对准确的,“此前这里已出土过战国时期的绳纹圜底陶罐等文物,城墙的夯土里也包含有战国陶片。关于李世民在宝坻秦城住过的说法,目前还没找到确实的史料记载。”

  而围绕唐朝李世民及那个时代,秦城当地不乏各种民间传说歌谣,秦城歌谣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以李世民作为主要内容。“所谓秦城歌谣,是歌谣和传说的组合。‘打灯笼来,发财来,秦城的金马驹家来嘞,前院找后院找,一找找个大元宝。’我们从小唱到大。”蒋宝和介绍,当地比较经典的一段和李世民有关的故事《鸡鸣米》,说的正是其带兵征东到秦城落脚的传说。

  蒋宝和很小就已经接触这样的故事歌谣了,“我的住处和秦城就几里地,小时就常听父亲讲秦城各种故事,我父亲也是从爷爷那辈听来的,因爷爷生卒年不详,所以传人是从我父亲那辈算起。那时,晚上大家凑在一起听老人们讲那些古老的传说。”他慢慢收集这些秦城故事,也会在全校同学集会时讲他所知道的秦城传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蒋宝和越发感觉秦城传说不能只存在于民间老百姓口头之间,他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搜集整理秦城民间传说上,“我们宝坻很多民间传说那会儿也同时在弄着,当然不是只有我自己,我发动组织了一帮人共同搜集。”1988年,蒋宝和和团队主编了《宝坻民间文学选》,是宝坻第一部记载秦城歌谣的书籍,成为天津市入选文化部书展的作品,后来也曾纳入天津非遗馆陈列。

  “寻宝”体现当地民风

  秦城歌谣故事往往极具传奇色彩,其中更是不乏秦地“寻宝”的元素。蒋宝和年少时就听长辈讲过金马驹的传说。秦城城外有个父母早亡自己孤身一人的光棍青年,接连几夜听到若隐若现的马蹄声,转天发现围着水缸的草绳被牲口啃掉,某夜他抡起棍子击中马头,马受惊逃跑,水缸旁多了闪光发亮的半个马耳朵,“居然是金子做的,小伙子心里琢磨:早知道是金马驹,抱住不就能得着整个马驹了?只能说自己没有那么大福气吧。但就靠着这半个金马耳朵,他后来也慢慢过上了好日子。”

  秦城传说歌谣有的是讲述地缘历史和人们的英雄壮举,更多是这种关于勤劳与财富的传奇故事,“《金瓜钥匙》也是,卖瓜老头没遵守对买瓜人‘100天后来取’的承诺,损失了十年难得一遇能开城门的钥匙,最后只是短暂见着了满是金光的秦城,意外得着几粒金豆子……”在蒋宝和看来,秦城传说用“传奇”呈现的正是当地自古以来的民风民情,“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期待,也带着一定的市民心态,更多是为了教人向善,知足常乐,很有意义。”

  “再想找老人搜集故事越来越困难,是目前一大难点。”好在蒋宝和讲的这些秦城传说在当地挺受欢迎,采访当日下午他还要去社区“讲故事”,“而且我的体会是:受众面没有想象中那么窄,老年人、中年人都有,甚至也有青年,有的人还要回家给自己孩子讲,其实这也是一种传承的方式。”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