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报道 >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图)

跟着古文字穿越时空 听文物讲故事

  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必去的目的地之一。在西安,一定要去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博物馆浓缩着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对很多人来说,即使去了博物馆,也不知道要去看什么。一件件文物,只是静静地陈列在架子上、陈列在玻璃箱里,看不出跟我们现代生活有什么联系。

  其实,每一件文物都以自己的方式静静讲述着风云流变的历史故事,而每一个古文字背后,也尘封着穿越时空而亟待解锁的文明密码。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我们更轻松、更近距离地认识它们?那一定不要错过《汉字与文物的故事》,它让汉字与文物“活”了起来。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故事

  这本书为你挖掘出文化内在的源头。书中两尊藏于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的头像是谁的头像?从头顶的肉髻和长长下垂的耳垂可以判定,两尊表现的都是佛陀。一尊为唐代的产物,另一尊则为明代产物。比较两者,可以发现发型不太一样。看过本书你还知道,原来在唐代以前还有一种直发螺髻式的发型,到后来都变成了聚珠式,唐代正是这两种发型的过渡。

  翻开书,会发现两个铜钟看起来虽然大小相差较大,但形制很接近。它们有什么关系?一个是宋代的(约公元1105年),一个则为东周时期的制品,两者相差着一千五百多年。形制之所以接近,是因为宋人比较慕古,金石学也从这时得以开展。而左边这个钟还见证了宋金之间关系的变迁。

  每一件文物都是当时历史的产物,有着自己的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些文物的挖掘,将其背后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禁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

  汉字隐藏的事实

  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有的有着久远的历史,认真读这本书会颠覆你对汉字历史的认知。有的与创字时的初衷已经大相径庭。汉字所隐藏的事实,绝对能颠覆你的认知。古代搭建房屋是如何使结构更加牢固?在想到榫卯之前,人们想到的是用什么东西把两头接起来。受此启发,人们创造了“冓”字,表示两个木构件相互交接并加捆缚之状。因此“冓”字有了交接、相会的含义。

  再比如洗刷刷洗出的“彻”字。书里有一件商中期的青铜器,这种器型叫作鬲(lì),跟鼎有点像,但它的足是空的。鬲也是一种煮饭的用具。虽然空的足能增加受火的面积,但清洗起来就有点麻烦了。为了把鬲里头的饭渣清洗干净,需要把手指弯曲伸进去才行,就有了“彻”字,因为要用手才能把鬲彻底洗干净啊!

  倾力打造的通俗读物

  《汉字与文物的故事》的作者许进雄,是国际上知名的甲骨文研究专家,科班出身,且一直在此领域深耕。在这套书中,作者通过简单清楚的叙述,详尽解析符号、文字与器物制作之间的关系,带我们穿越时空,重现中国古代的日常生活、社会文化与结构,帮助读者认识古代社会,理解文化与文字流变。你可以一下子参观完40多家博物馆里800多件文物。

  这么多的文物如果堆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可能觉得跟我们没有什么联系。然而作者却对每件文物的故事信手拈来,他将这些文物按历史年代及类型进行分类汇总,分为四册进行讲述:《回到石器时代》:史前文物,包括石器、玉器及一些日常用具;《战国重金属之歌》:主要为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等;《返来长安过一天》:侧重在汉唐,包括陶器、漆器、瓷器、雕像等;《紫禁城外一抹清脆》:宋元明清时期最为典型的文物上,如瓷器、景泰蓝及一些奇珍异宝。

  粗略统计了一下,这套书涉及的文物有800多套/件,来自国内40多家博物馆及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外,还有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四川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等十多家省级博物馆,占到将近全国省级行政单位数量的半数之多。此外还有一些市级和县区级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可能知名度不高,但收录的藏品绝对称得上是“国家宝藏”。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