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维群——五月五说说这“五毒”(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姜维群,天津著名文化学者、收藏家。近年来热衷于书画传统的创新发展,以左手篆隶融合拓印、书法、绘画等形式,创作出颇具雅韵的书画作品,在文化艺术界获广泛赞誉。
五月五说说这“五毒”
姜维群
《欣缘道人辛丑端午诗 二 》
三尺有神灵,礼敬要知畏。
息念远诸恶,平心避世讳。
尘劳根性磨,禅定佛缘贵。
入海算沙难,慈航行住慰。
年年五月五,蛇蝎蟾蜴蜈。
正气显钟馗,辟邪驱虫蛊。
五毒都是药,是药三分毒。
以毒会攻毒,人生不可无。
中国古人很重视月份和天数重复的日子,正月初一(一月一)就不必说了。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九月九,重阳节。在这几个“重日”中,惟有端午这个节是个很特殊的日子,用现代理念说,是个防疫节、避邪节、驱瘟节,一切似乎源之于“五毒”。
说端午必须说五毒,五毒是五种爬行动物,其名字皆带虫字偏旁:蝎子、蛇、蜥蜴、蛤蟆、蜈蚣。“五毒”有诸多的版本,但多以以上五种动物为正本。但这里需注意的是,古人在端午讲五毒,是要大家警醒警惕、防疫驱瘟,乃一种敬畏之心,而非是杀心也。
为什么这样?
首先此五种毒虫皆有毒,再有就是它们都是和人“居住”,多在房前屋后或旮旯畸角处存身,蝎子和蜈蚣是常见的,尤其是多年的老屋,常有它们出没的身影。其自身有多毒,我们一观《西游记》就可略见一斑。
《西游记》是把人和动物神化了的故事,在第55回唐僧刚刚离开女儿国,又被蝎子精掠走至“毒敌山琵琶洞”,交战中刀枪不入的孙悟空被妖精螫了一下头皮,而且此妖精曾把如来佛祖都螫疼了;在第77回中又有蜈蚣精用毒液毒煞唐僧等,可见它们皆神通广大之毒虫也。
此外蛇有毒蛇,即使无毒蛇其无足而行的怪异是人人惧怕的。还有就是蜥蜴,蜥蜴又称壁虎,天津人称之为“蝎虎连子”,常常在夏日出现在灯光下的墙上,小时候听大人讲它的尿沾在脸上长雀斑,看来也有毒。无论是传说,还是科普书上记载以上这些“毒虫”是令人畏惧的,然而将蛤蟆也列入五毒之中,似乎有些费解,在这里需解释一下的。
蛤蟆,天津人读作哈吗,哈读二声吗读轻声。天津人把青蛙叫做蛤蟆,把蟾蜍叫癞蛤蟆,这是两种动物,《尔雅》云:“在水者黾。”在水中的是青蛙,在陆地的是蟾蜍。“五毒”中的蛤蟆是蟾,非蛙,青蛙无毒,而蟾蜍有毒,而且其形象颇不受人喜欢,浑身上下疙里疙瘩,而且其确实有毒,其分泌的蟾酥是有毒中药,是古代巫士道士最重视的药物之一,正因为如此,蟾蜍不仅是五毒之一,而且被奉为神物的。
端午“五毒”带有图腾色彩,被敬为神物,而非现在的“四害”理念,如苍蝇、蚊子、老鼠和麻雀曾经被列为国家级的四大害虫,是赶尽杀绝剿灭的对象。而古人对“五毒”是敬畏,是用除邪消灾的祭祀手段,即禳除化解,这是古代人的智慧所在。
别看蟾蜍奇丑却和嫦娥一个待遇,《楚辞·天问》云:“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闻一多认为“顾菟”是蟾蜍的古音;《淮南子·精神训》也说:“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在汉画像石,在月亮圆轮中绘蟾蜍以代表月亮,所以月亮被称之为蟾月、蟾宫。厉害吧?
蟾蜍是两栖类动物,而且是变态动物,幼时有尾无足,成年有足无尾,很神奇,更有“三足蟾”成为民间神物,如刘海戏金蟾是成仙得道发财暴富的经典,是蟾神化和金本位的版本。
说到端午谁也绕不开五毒,这是端午最重要的理念,在这个被古人列为一年中唯一是“恶月”的五月,是因为夏季开始了,不仅炎热,而且瘟疫流行、毒虫肆虐,为养生、保生,将初五这个破日特别单列为节,让人们懂得敬畏,让人们行止谨慎,更让人们做好度夏的心理防范,平安度过这夏天。
最后,感谢五月五,感谢这“五毒”。五毒都是药,是药三分毒。以毒来攻毒,人生不可无。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