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美术馆成为少年儿童精神家园
“双减”工作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注重孩子艺术才能的培养,而美术馆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家长带孩子参观美术馆时有哪些困惑和需求?美术馆还可以完善哪些方面工作?带着种种问题,记者采访了家长、美术馆工作人员、专家,为少年儿童参观美术馆“支招”。
做孩子的“指导者”“倾听者”
“十一”假期,李女士带刚上小学的孩子参观了天津美术馆,感到收获不小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对美术了解不多,又由于此次天津美术馆之行是临时决定,没有提前做足准备,当孩子问自己有关书法、美术作品的问题时,她略感尴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李女士这类家长不在少数,由于对美术知之甚少,带孩子逛美术馆多是“陪同”而非“指导”,家长们虽然也希望在孩子观展时给予引导,但因为美术作品赏析有一定门槛,不知道从何下手,只能在美术馆里“放养”孩子。
记者就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参观美术馆的问题采访了天津美术馆综合办公室主任李颖。李颖建议,家长在带孩子参观美术馆之前可以做“预习”,目前很多美术馆都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推送展览的预告、介绍、讲解等内容,市面上也有很多书籍可以选择。这些知识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学习,让孩子预先了解艺术家和作品,激发孩子对展览的兴趣,也可事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展览中寻找答案。一些展览提供志愿者讲解服务,家长也可通过场馆了解这方面的信息。
李颖认为,家长没必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家长不一定要做“指导者”,也可以做一个“倾听者”。如果没有时间和条件,也可以不做任何准备,就带着孩子静静欣赏美术作品,或者主动向孩子提问。孩子的想象力天马行空,美术作品又具备浓烈的色彩和鲜明的形象,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很多孩子面对喜欢的美术作品会主动表达想法,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答案”,家长可以倾听孩子的讲述,还可能从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让孩子在美术馆获得成长
另一些家长遇到的是孩子对美术馆不感兴趣的问题。黄女士的女儿刚上幼儿园,在家很喜欢画画,于是,她带着孩子去了一家美术馆,没想到孩子看了几幅画就闹着出去玩。不久后,该美术馆更换了一批展览,黄女士再次带着孩子前往参观,没想到孩子还是一样的表现。黄女士非常困惑,女儿明明喜欢画画,怎么对展览不感兴趣呢?
黄女士的困惑在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中非常普遍。李颖说,很多学龄前的小朋友看三五分钟展览就想离开,这很正常,家长不必过于着急。美术馆的展览经常更换,从类型、题材到内容千差万别,家长可以多尝试不同展览,也许下一次孩子遇到感兴趣的展览可以多停留一些时间。在展览选择上,家长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色彩鲜明或是孩子容易接受的类型。
李颖还提出一个学龄前儿童存在的现象,就是在场馆内奔跑喧哗、触摸展品,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及时劝导,告诉孩子应轻声慢步,遵守基本的参观规范,懂得尊重他人、敬畏艺术。
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美术成绩
陈先生对美术很感兴趣,在他的指导下,孩子从小就看了不少美术展览,也表现出一定兴趣,后来陈先生给孩子报了几个绘画学习班,对孩子抱有很大希望,但孩子总达不到他的预期,免不了责备几句,没想到孩子对画画渐渐失去兴趣,陈先生开始反思自己的艺术教育是否出了问题。陈先生代表了家长中的另一个类型,这类家长对美术有所了解,对孩子的艺术发展也有一定规划,但由于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出现抵触心理。
天津美术馆公教专员田婷向记者介绍,有的孩子参加书法课、绘画课,从参与公教活动中收获了成长和自信;也有一些孩子很有艺术天赋,但是家长不正确的方法对孩子的成长起了反作用。田婷谈到,家长应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合理安排孩子的时间,在“双减”之前,不少孩子都是刚下补习班就来参加公教活动,不仅收效甚微还会影响孩子作息,即使在“双减”背景下也要注意让孩子劳逸结合;其次是家长要有平常心,不能因为孩子学习美术就急功近利地对成绩提出要求,或者对孩子的学习干涉太多,应该让孩子在美术中逐渐提升审美能力和个人修养,因为质变是从量变积累的。
美术馆助力“双减”需多方努力
利用好美术馆这一阵地,“双减”之后,少年儿童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艺术、拥抱艺术、参与艺术,美好的艺术体验如春风化雨,给孩子带来润物无声的滋养。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馆员于童认为,美术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多重意义,一是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因为进入美术馆的展览、展品都经过专业而严格的筛选;二是美术馆对展览会做分类,每个展览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从某一个展览中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三是一些美术作品存在历史价值,对孩子学习文史知识起到有效补充。
在于童看来,让美术馆在“双减”中发挥更大的价值还需多方面共同努力。家长应抛弃“填鸭式教育”的观念,不应追求参观一次美术馆就一定要获得什么,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感受。美术馆还可进一步开拓公教活动形式,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邀请少年儿童参与展览的策划、布展等前期工作,亲自体验展览里的大学问。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