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桂芬的剪纸人生(图)
剪纸是郝桂芬的挚爱。
《清明上河图》剪纸长卷局部。
郝桂芬在南非“中国年”文化活动中推广杨柳青剪纸。
郝桂芬经常深入校园传播“非遗”,这是小学生创作的老虎剪纸作品。
千年杨柳青,百年天津卫。杨柳青的年画文化、民俗文化、运河文化、大院文化……就像大运河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展现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一提的是,在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大街小巷、文玩店铺里,一张张以春节为主题的年画、剪纸透着节日的喜庆。这些活态流变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杨柳青古镇喜气洋洋,年味浓浓。
杨柳青剪纸独树一帜
杨柳青不仅有年画,还有一项传统美术的瑰宝——剪纸,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名声大振了。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每到杨柳青,都要将杨柳青的剪纸和年画带上龙船带到江南,如此一来,杨柳青剪纸和年画就在全国出名了。这些质朴生动、形象有趣的艺术造型,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早年的杨柳青剪纸大多出自心灵手巧的家庭妇女之手,包括窗花、刺绣花样子、喜花、吊钱四大类。后来随着杨柳青人口的增多,街景的繁荣,以及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美化家居的需要,杨柳青剪纸逐步从女人喜欢的手工艺品转化为家家户户需要的饰物商品,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每到春节,家家户户把大红的剪纸贴上窗户,透过窗子,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如今的杨柳青剪纸除了实用的传统作品,还出现了巨幅、成套、四联、独幅等多种形式。它的题材十分广泛,包括花鸟鱼虫、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等。近年来,以山水、花鸟、人物为内容,具有年画、国画韵味的新型剪纸日渐兴起,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欣赏和收藏的价值更高了。
在运河文化的滋养和浸润下,杨柳青剪纸造型优美、刻工细腻、线条流畅、玲珑剔透,既有南方的细腻精致,又有北方的粗犷豪迈,与杨柳青年画相得益彰,使得杨柳青剪纸在天津剪纸中独树一帜。杨柳青剪纸最大的特点是贴近当地百姓的生活,突出当地民风民俗个性和民族审美习惯的“活态”显现。它依托于手工艺人本身而存在,赋予其形象、技艺、经验和精神,并以身口相传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2009年10月,杨柳青剪纸入选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杨柳青剪纸第五代传承人,今年62岁的郝桂芬女士就是杨柳青非遗剪纸文化突出的代表。
荣获“华礼奖”的剪纸佳作
在古色古香的杨柳青古镇上,赫赫有名的杨柳青剪纸店铺里,总有专程为郝桂芬而来的客人,他们在这里挑选着心仪的剪纸作品,一边欣赏,一边赞叹:“真是件件都是佳品啊!”正如郝桂芬形容的那样:笔划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造型形象灵动,不落俗套。
谈到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郝桂芬脱口而出:“那当数《清明上河图》!我先后做了五个版本,每一次都有新的创意,制作工艺更加复杂。”1995年,郝桂芬的爱人到南方旅游,无意间得到一幅《清明上河图》画卷。拿回家后,郝桂芬十分喜欢,看得入了神,便萌生了把《清明上河图》以剪纸形式展现出来的念头。她先将画稿放大复印出来,然后分段勾画,几易其稿后,用深浅不一的褐黄色剪纸嵌套,再续接起来,完成了宽20多厘米、长4米多的第一稿。后来,在此基础上,为了力求完美,她将《清明上河图》画卷上的介绍文字提炼出来,一个一个剪刻后,贴在剪纸作品上。2008年,郝桂芬耗时半年之久,完成了《清明上河图》5米剪纸长卷,被刊登在《今晚报》上,填补了杨柳青传统文化剪纸作品内容没有宏大场面的空白,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她。2009年,她又推出了《清明上河图》8米剪纸长卷,从而给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花园又增添了一朵绚丽的奇葩。
2014年,承载着郝桂芬全部感情和艺术生命的《清明上河图》剪纸长卷获得中国礼物设计大赛工艺收藏类金奖“华礼奖”,作品被著名书画界和文艺界名家竞相收藏。郝桂芬曾说:“剪一幅《清明上河图》,里面的人物特别小,而且人物形态还必须得表现出来,要求线条特别细,刻一个场景就要一气呵成。我经常是忘了吃饭睡觉,一干就到半夜。一幅作品只能卖到5000元,剪纸的价值是被低估的。”
如今,郝桂芬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家沙龙理事,著名的天津市民间艺术家。这些荣誉和称号的背后,是她为此付出全部挚爱和心血的别样剪纸人生。
剪纸传承人的别样人生
从因病辍学只能待在家里剪纸的残疾女孩,到街边摆摊售卖剪纸的小商贩,再到非遗杨柳青剪纸传承人,每一个人生角色的转变都让郝桂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花费了数十年时间。
1960年出生在天津市杨柳青剪纸世家的郝桂芬,从小跟祖母学习剪纸,6岁时就能随意剪出窗花、喜字、福字和一些简单的动物或花型图案。不幸的是,有一天,年幼的郝桂芬帮家里去运河抬水时,不小心把腰扭伤了,造成脊柱侧弯,落下了终身残疾。别的孩子到处疯跑玩耍时,她只能待在家里,一把剪刀、几张红纸就是她的玩伴儿。命运似乎在跟她开玩笑,学习出色、刚刚考入重点中学不久的郝桂芬,因先后两次急性胃出血,不得不辍学在家养病。值得庆幸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并没有消磨掉郝桂芬对生活的热情,她全身心地投入剪纸的创作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我把剪出来的窗花、福字都存起来,等着过年之前拿出去卖。”郝桂芬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她开始摆地摊卖剪纸,因为她的剪纸创意新颖,技艺上乘,深受周边百姓的喜欢,卖得特别好。她和两个妹妹到处收集花样,制作剪纸,哥哥和弟弟帮忙销售,一家人齐心协力用卖剪纸挣来的钱盖了新房。
1986年底,郝桂芬结婚了。由于公婆年事已高,婆婆又是残疾人,家庭生活非常困难。自立自强的郝桂芬回娘家把剪纸用的工具、纸张搬到婆家,又继续干起了剪纸。丈夫给她出谋划策,两个妹妹也协助她,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郝桂芬靠着勤劳的双手,让公婆和自己的小家庭过上了好日子。此时的郝桂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更感悟到传承剪纸手艺的意义。
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创新
郝桂芬的剪纸技艺愈发纯熟,再加上肯动脑子,她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一直力求创新。比如,以前的单色剪纸,经过改良后变成衬纸剪纸,通过层次的变化,让平面的剪纸有了立体感。从数量到工具,从技法到内容,从装裱方式到呈现效果,郝桂芬都有很大的突破,自主创新了套色剪纸和阴阳刻结合的手法,佳作一个接一个地诞生了。颇具欧美艺术情趣的抽象派剪纸和日本风格的作品,其中《雪景》《天鹅》《日本少女》等作品上了报刊;《奥林匹克之旅》在中国印象民族艺术展中获优秀奖;《丰收》被编入《中国民间艺术场、民间艺术家》大百科全书;《孔雀》《福寿三多》在全国民间剪纸大赛中获铜奖;《水浒英雄108将》《红楼梦》《孔夫子杏坛讲学图》等大型剪纸多次参加展览,其中《孔夫子杏坛讲学图》还在2015年被中国孔子学院收藏。
2009年,天津市杨柳青郝桂芬剪纸工作室成立。2015年,郝桂芬成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剪纸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创办了郝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初,面对突发的疫情,郝桂芬创作的杨柳青剪纸《万众一心 抗击疫情》,热情歌颂一线医护人员大爱仁心,鼓舞全民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勇气。多年来,作为非遗传承人,她一直认真钻研剪纸技艺,励志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各国艺术和文化交流活动。凭着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她进校园、办讲座、打擂台赛,利用一切机会把杨柳青剪纸艺术传承下去,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去年底,郝桂芬还前往新疆于田县做剪纸艺术培训,她带着满满的成就感,兴奋地说:“这次天津剪纸艺术进和田暨首届西青剪纸艺术培训活动特别成功,于田县5个村几十名村民参加了培训,经过十天的学习,他们不仅学到了天津杨柳青传统剪纸技艺,增强劳动技能水平,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将春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理念深植在各民族群众的心中,加强了两地人民的感情和民族团结。作为非遗传承人,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
(今晚报 雅之)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