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报道 >

“两弹一星”高级工程师孙振锄——86岁为爱考驾照(图)


  “杭州86岁老人考下驾照,他的身份大有来头”的新闻火爆全网,而这位老人就是“两弹一星”高级工程师孙振锄老先生。


  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科研工作,孙振锄不畏艰苦,一干就是32年。退休后,他为老伴儿尽心尽力,堪称模范丈夫、宝藏爷爷。“我学开车是为了带老伴儿看病、买东西。”采访伊始,孙振锄就开门见山地道出考驾照的原因。


  已经86岁的他身材高大,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老伴儿身体不好,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我有驾照就方便带她去医院了,还可以一起出去买东西、走走看看。”老先生的话里满满都是对老伴儿的爱意。


  终身学习:为老伴儿86岁高龄考驾照


  孙振锄的老伴儿李克今年82岁。前几年去医院,她还能和孙老挤挤公交。随着年纪增长,她行走、起坐都有些困难,儿孙们都远在外地,去医院看病成了不小的挑战。“我们家在郊区,不好打出租车,提前约车都难。”老伴儿的身体健康是大事儿,孙振锄急在心里。


  2020年底,国家取消申请驾照70周岁的年龄上限,孙振锄和老伴儿商量:“现在国家放宽政策,70岁以上也可以考驾照了。我准备考,然后买辆车,这样就可以带你出门了。”


  如此高龄还考驾照,瞬间就让孙振锄成了“名人”。很多驾校都好奇他学车的原因,孙振锄坦言:“我是搞科学技术的,喜欢学习新东西。活到老学到老,多门手艺,不是更好吗?”终于有一位资深教练看他心态好、动手能力强,决定教他。


  孙振锄做足准备,科目一一次性满分通过。孙振锄非常用心。练习科目二时,每次学新项目,他都会先在网上找相关内容预习。儿孙们和他打电话时,他也会和他们请教学车、开车的经验。他还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用红色笔画下倒车入库、曲线行驶等图形,用黑色笔详细记录技术要点。如此一来,所有知识点全都一目了然。


  “这些都是按照实际操作程序编的,你看这个曲线行驶,我把整个S形怎么操作都整得明明白白,这样就不会忘了啊。”孙振锄很认真地介绍自己的专属学车秘籍,这份严谨、细致令人心生敬意。


  世上最怕认真二字。2022年3月12日上午,孙振锄顺利通过考试,当时就拿到了驾照。


  孙振锄很爱钻研,就连退休后的休闲项目——钓鱼都能研究出不一样的门道,在钓鱼比赛中多次获奖。“我自己琢磨了声呐探鱼器,比别人有优势啊。”谈及制胜“秘诀”,孙振锄一脸自豪。在他看来,终身学习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国之栋梁:把青春献给科研事业


  也是因为好学、上进,孙振锄拥有了不起的事业成就。这份成就惊天动地,让他这个农民子弟的人生别样精彩。


  “我家住在永康市农村,父亲是残疾人,养了一百多只鸭子,由母亲挑着担子卖鸭蛋养活一大家人。他们非常重视子女读书,再苦再难都供我和四个姐妹上学,大姐是村里第一个上学的女孩子。”怀揣对双亲的感恩之情,孙振锄从小学习就很刻苦。初中只读了两年半,他就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到杭州商业学校。


  越努力越幸运。1956年5月,孙振锄作为在职人员投考飞行员入伍,三个月入伍教育后,被分配到海军航空兵一师任文化教员。


  “我是搞商业的,算盘打得快,很快就从文化教员变成管一个师的粮秣会计。1958年,东海舰队政治部要在部队里选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去考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我很幸运地被选上了。”孙振锄当时读的是核爆炸测试专业。1964年4月,因毕业论文内容涉及核爆炸光冲量项目,年纪轻轻的他被选调参加我国首次核试验,主要工作是为 “两弹一星”元勋们做辅助工作。他也因此亲眼见证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全过程。


  和其他参与核试验的工作者一起,孙振锄在茫茫戈壁滩上一连奋战5个月。来之前,他们不能透露行踪;到了之后,也不能写信回家。


  孙振锄是家中唯一的儿子,父母和姐妹们急得到处寻找。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他休假回到家乡,母亲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儿啊,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如今再想起这一幕,孙振锄的话语里仍满是心酸。


  孙振锄对父母的愧疚不止这些。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他被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委某实验基地工作,职务是高级工程师(恢复军衔制时为专业技术大校),自此开始扎根戈壁滩,全身心为我国核武器科研实验而奋斗。


  工作之初,孙振锄参加光学测量,主要负责光冲量的测量工作,也就是测量原子弹爆炸瞬间产生的巨大光亮。


  从第二次核试验开始,孙振锄担任科研实验的项目组长,连续进行八次大气层核试验任务,连续五次参加核试验。他是有三十多名技术人员的课题大组长,不但要搞研究,还要负责各种任务准备,忙到顾不上家里。缺失孩子们的成长,孙振锄不无歉意。从走出校门参与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工作开始,“舍小家顾大家”的信念就已深深烙在孙振锄心中。


  孙振锄为事业呕心沥血,也取得累累硕果,还受到中央首长和军委首长的接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成为一家人的骄傲。


  相濡以沫:不负国家不负卿


  事业成就孙振锄辉煌的人生,也赐予他和老伴儿李克的姻缘。


  有一次,同事到中科院长春精密光学机械研究所出差,回来就给他和研究院的李克牵红线。聊到这里,李克也哈哈笑了:“那时,他在新疆的大山沟沟里,我在长春,太远了。那年我还很年轻呀,才24岁,没想过那么早就结婚。”孙振锄也一心扑在工作上。


  姻缘天注定。1970年,孙振锄34岁时,又有同事给他介绍对象,居然还是李克!优秀的人互相欣赏,此时的李克早就听说孙振锄出类拔萃,业务能力好,更何况两次介绍对象都是同一个人,他们一致认定这是缘分,不约而同地决定携手一生。


  1972年,大儿子快1周岁时,李克带着大儿子来到新疆山沟里,成了孙振锄研究所的一员。


  夫妻俩工作都很忙。有任务或者出差时,孙振锄常常一连几个月顾不上家里。好在当时研究所有1000多人,配套设施全,大儿子很小就被送到了托儿所。后来有了小儿子,李克就在工作之余精心照顾哥儿俩,不让孙振锄分心。


  李克动过多次手术。到西安后,她因子宫肌瘤大出血,需要切除子宫。孙振锄请假照顾她,她担心耽误他工作,找了在西安的亲戚来帮忙。2016年,李克不幸罹患肾癌,做手术拿掉了右肾。


  这一次,孙振锄细心照顾、陪伴她,给她打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病咱们就一起面对。”


  这句话孙振锄也曾多次说给自己听。退休前,他腹腔内频频长息肉,肠道里四个、胃里五个,最大的同猪腰大小。为此,他经常在西安、上海住院治疗,有时一住院就是五十多天。由于病理都是良性的,医生怀疑病因跟他的工作有关。可没有先例可借鉴,他们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饱受病痛折磨,孙振锄几乎两年都无法上班。那时,他已是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过四位硕士生,原本可以考研究员,无奈因生病错失机会。


  1995年7月,孙振锄因病提前一年退休,和老伴儿在杭州安顿下来。此时,两个儿子已分别在苏州、无锡成家立业。


  “以前,儿孙们经常来看望我们,现在因为疫情的影响,他们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回家了。”孙振锄说孩子们不在身边,他和老伴儿互相照顾,每天过得也很开心。他特别强调,人生在世,好心态很重要。


  从结婚至今,孙振锄和老伴儿已经相濡以沫51年,也一直恩爱如初。为了和老伴儿生活更方便,2022年7月,孙振锄买了一辆新型电动汽车。一辈子严谨的他找了一位陪驾,希望自己能尽快熟悉汽车性能,提高驾车技术,好早日安全地带老伴儿检查身体,再去看看外面的美景。


  有人得知孙振锄86岁高龄,不到一年顺利拿下驾照,觉得非常了不起,便把他学车的故事发到了网上,引来广大网友的高度关注,人民网、央视新闻、新华网等媒体也纷纷转载。这是孙振锄没料到的。


  对此,他非常感谢网友们的关注,表示自己半辈子的时光都奉献给了祖国,未来他会好好照顾、陪伴老伴儿,和她共度幸福晚年,共享岁月静好。


  (今晚报  摘自《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