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骥才发表文章呼吁非遗学科建设(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冯骥才,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天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会名誉会长。
其创作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有《铺花的歧路》《雕花烟斗》《珍珠鸟》等,同时他也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中国各大城市和奥地利、新加坡等国举办个人画展,曾获百花文学奖。
2022年1月7日,天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二届理事会会议决定聘请冯骥才担任第二届理事会名誉会长。
在博物馆里开展另外一种教学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一文,日前在《光明日报》发表,引发学界关于非遗学学理问题的再思考。学院就此举办了专题学术座谈,冯骥才表示,“学院博物馆化”是学院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之一,即将建设的学院博物馆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在博物馆里开展另外一种教学”。
2021年,在冯骥才20余年的创建、努力、探索下,天津大学获批全国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一级交叉硕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正式纳入我国教育体制和学科范畴。在《非遗学原理》一文中,冯骥才从元理论角度为非遗学者和从业者指出前行的方向和方法。冯骥才表示,非遗学是一门新学科,是一门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科。成立非遗学科,是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学术发展的必然。非遗学科建设难度大,需要学术的理论思维和思辨精神才能做起来。
座谈活动特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大学特聘教授向云驹,就《非遗学原理》中提到的非遗学科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度解读。向云驹表示,非遗学与民俗学等学科存在本质区别,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一文从学理角度,揭示了非遗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缘起、立场、使命与特征、核心工作及关注点等,文章具有学理性和思辨性,对于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学院非遗学科应深化理论建设,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带头人和学术成果。
座谈交流中,冯骥才呼吁学界要科学建设非遗学,夯实非遗学理论基础,形成一套特色的教学方法,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高度重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重点不是课本,不是课堂,首先是田野教育”。
(今晚报 记者 高丽)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