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报道 >

从文物到电影的路有多远?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27日开馆试运行,“三星堆上新”一时间登上热搜。同日,动画电影《金色面具英雄》发布概念海报,恭祝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放的同时,也官宣影片将于年内在全国上映。影片以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中的面具、神树等为元素,被视为让三星堆文化“动起来、活起来”的试水之作。


  近年来,各艺术门类让文物“活起来”的尝试屡获成功,舞蹈《唐宫夜宴》《只此青绿》、舞台剧《故宫里的大怪兽》等,为人们了解文物、了解历史、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吸引人的切入点。而电影作为最直接、最有想象力和发挥空间的“第七艺术”,随着制作水平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成为最能让文物直接“开口说话”的艺术形式,但直接聚焦某一件文物、赋予其“生命”和人物性格的作品还不多。


  原因何在?有从业人员表示,从文物到电影作品的过程充满挑战:让一件经过学者多年研究探讨才推测出当年的用途和故事的文物,成为大银幕上掷地有声的形象,远远不止是作为“历史爱好者”的电影工作者只靠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长安三万里》等影片放映后,虽然标注了“虚构情节”,但与史实有出入的细节仍不断被质疑。在大银幕上,让文物做主角,让它们真正“活起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更是一件容不得半点马虎的事。


  用适合的表现形式吸引广大观众,在大银幕上让文物“活起来”,需要更多相关人士的积极参与和努力。这条路还很长。


(今晚报  记者 丁晓晨)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