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报道 >

著名文化学者姜维群 : 有一种文字是孝道(图)

1707903644413c3f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姜维群,著名文化学者、收藏家。近年来热衷于书画传统的创新发展,以左手篆隶融合拓印、书法、绘画等形式,创作出颇具雅韵的书画作品,在文化艺术界获广泛赞誉。

微信图片_20240512173534

母慈子孝陶陶乐   欣缘道人

动线

有一种文字是孝道

作者:姜维群

中华文化的慈善学中,孝字居首,“百善孝当先”嘛。从古至今的中华民族发展长河中,唯独这个“孝”字,从来没有被改道,就像日落西、水流东一样,亘古不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礼》中就规定“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孝行”放在首位。在中华经典《十三经》中,《孝经》作为其中一经而赫然列于其中。

所以,一个孝字传千古,一个孝行惊天下。

在天津,有一种文字在悄然流行,那就是为自己的父辈师长作文作传,书写历史,记叙曾经的过往。

何谓至孝,就是感天动地的大孝,就是让人动心动情的孝行。这是什么精神?这个精神是中华民族慈善爱心巅峰最高的一块基石,能不让人高山仰止、心仪万千吗?这样的文字流行在渤海之滨的津门。

在天津的名家后人中,潜心精心为父辈做文字工作的,像天津宿儒书法家龚望的次子龚绶,在父亲去世的20多年中,整理出版了龚望先生的《四宁草堂学术札丛》《龚望纪念集》《陶渊明集评议》等二十余部著作,如《龚望先生年谱》,这是一个大工程,要把老先生的作品、图片、著述和活动一一列出;像文学大师孙犁的女儿孙晓玲在《天津日报》经常性地发表文章追忆父亲,并在百花文艺出版社、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了《布衣:我的父亲孙犁》《一生荷梦寄清风》等书;彭成秋为海派画家、父亲彭钝夫写了大量的史料性文章,钩沉了一位名画家。

天津著名书法家陈启智先生出版《启功教我学书法》,记录了与启功先生在特殊年代的交往,那个时代的确没有多少人和启功先生接触。而恰恰在那个时期,陈启智在北师大6000多名学生中是极其幸运的一位。当时,陈启智学书法都是在非正常的情况下偷偷摸摸地学的,但由于自身爱好和内心热爱,陈启智一直追随启功先生并写出来这些感人至深的情节。这本书再版了多次,成了畅销书。

这些是知名人士的后人和学生在写,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写不知名的父母,像诗人、散文家苏连硕先生,曾在《人民日报》《今晚报》发表大量的散文诗歌,曾在《中国技术市场报》上辟专栏“我妈100岁”,专门叙写怎样和母亲交流、怎样精心服侍近百岁的老母亲,反响较大。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默默书写着父母平凡却感人的一生,作为家庭的家教“课本”,留给儿孙。

中国的家庭、家族十分讲究传承。以前家族都有族谱家谱,记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绵延。城市化其实打散了家族式的格局,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格局化。即使是小单元式的家庭,也需要一个传承,需要一个世代的记载。如今文字普及知识在推广,网络化图像化十分泛化,怎样利用这些科技带来的便捷,用文字和图片把老人的懿范、正能量的家风“固化”下来,这是文化课题,是新世纪一个关乎“孝”的传统话题,不应忽略。

时间一分一秒似流水一样,逝去就再也不回来了。该成长的,慢慢成长起来,该老去的渐渐老去。把老去的、逝去的人生用笔记录下来、整理出来,能永远地展示曾经的或辉煌或艰辛的人生,常读常新,常读不忘,也是家学,也能体现“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

当世上有了某种义举,我们肯定要追随;当津门出现了至孝的善举蔚然成风,我们一定要弘扬。善风劲吹、孝举当赞,向天津这些为父母为先贤而呕心沥血做文字功课的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刊于2024年5月10日《今晚报》副刊)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