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报道 >

诗画寻栖——吕献峰水墨写意画云端展(一)

01

02

吕献峰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山 报道) 吕献峰,国画家、诗人、作词人,现供职天津某新闻单位,精现代诗、词和古体诗,工汉隶。其画作被多家机构、展馆收藏,颇受藏家青睐。画作多次被省部级、国家级报刊、媒体刊发,且多次报道谈艺观点。天津市和平区美术家协会理事会理事。

动线

国画贵在气象

作者:纪荣耀

王冕在《墨梅图》中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句集中地表现了中国绘画的精粹,为广大群众普遍接受。清人何绍基说“氤氲”二字最得中国艺术之韵。也就是说,国画贵在气象,它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审美范畴,在绘画鉴赏中是审美境界,而在绘画创作中又是艺术方法。

以气象论画,也就是说以气韵论画,是中国独特的论画方式,在魏晋时期被理论家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这种阐释绘画审美要求范畴的气与气韵,跟一般意义上的“气”是有所不同的。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被世人称为三绝:画绝、才绝和痴绝。他画人物主张传神,重视点睛,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他第一个明确提出“传神”“写神”“通神”。画以神为中心,而不是以形为中心,写形只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今存有他著写的《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3篇画论,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守神、迁想妙得等观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绘画及其理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说:画虽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至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赋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传移模写是也。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中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

陈师曾对倪瓒的“不求形似”有深刻的理解,说道:云林不求形似,其画树何尝不似树?画石何尝不似石?所谓不求形似者,其精神不专注于形似,为画工之钩心斗角,惟形之是求耳。陈师曾对元代和明代的文人画传统十分推崇,尤其是对吴镇、黄公望、倪瓒、沈周等人的作品尤为属意。在陈师曾的眼中,元代和明代继承发扬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人画的基础,是他自己研习文人画的典范。

癸卯冬,今晚报副刊推出了专栏“诗画寻栖”, 有目共赏,余每期读之。“诗画寻栖”贵在推传统文人画,且跟随时代发展,进一步弘扬了中国文人画的精神,也可以说从诗画中深层次阐述了国画的气象。读到尽兴之处,余拍案叫绝。后学吕献峰曾与余学习丹青。唐云来、王书平、季家松等书画名家为献峰绘画作品题诗,继承并创新了文人画的表现形式,使得该栏目诗画相融,具有气象。

作为一名国画家,气韵与笔墨相得益彰。笔墨高超,就能创作出大气且具感染力的国画作品,进一步把文人画发扬光大。(刊于2024年3月20日《今晚报-副刊》)

动线

画画记

作者:吕献峰

画画,把人世间美好的东西用最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自己心生欢喜,让心灵在画中栖息。

我出生在冀南平原一个小村庄。村南曾有条古老的干涸的河流,夏日的河滩上长满了洋槐树、野草,成群的野生鸟类繁衍生息。自幼喜丹青的我爱画家乡的一草一木、翎毛草虫。在不断地写生和临摹中,我从生活中、从古人画册中汲取了营养。慢慢地,我将绘画当成一种信仰。

来津后,我曾问学于王学仲、唐云来、霍春阳、纪荣耀、季家松等诸位老师。在此,特别记述唐老师对我的栽培与提携。

我与唐云来老师相识二十余年,属忘年交。如今,他已入耄耋之年,仍耳聪目明,吟赋作诗,临池不辍。唐老师是王学仲先生的亲传弟子。多年前,我即持书画习作登门拜访、求教。唐老师细观我的习作后,挥毫泼墨,写下四字行书“恪勤朝夕”,予我以鼓励。同时,唐老师让我师法宋元传统,深研传统,阐幽发微,并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他还让我多看展览,多观名家之作。

后来,我又画了一些国画习作。他看了后,对我说:“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源。”为了丰富我绘画作品内涵,让画中有诗,唐老师给我列出了书单,其中有《论语》《道德经》《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史记》《人间词话》等。在研读过程中,我明白先生的良苦用心:要画好国画,没有国学基础,终难登大雅之堂。

其间,我不时想起《礼记》中的话:“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唐老师对我的影响恰如斯言。

我每次登门,开门的总是师母。见到我后,师母即朝二楼书房喊道:“云来,献峰来了。”遂让我上楼。这时,唐老师放下手中的书,即与我一起铺展我的习作,进行点评。有一次,他综合我的画风,对我提点道:“献峰,你应确立自己的画风了,走传统文人画这条路吧。文人画讲究在画作中体现出诗意。”于是,我按照唐老师的教导,研习文人画。

一次,我画了一幅一只猫头鹰栖于深秋树木上的画作,还有幅秋荷鹭鸶图,颇为得意,遂去唐老师家请他指点题字。没想到,他细观我的画作后,正色直言道:“这两幅画,不能题字。其一,所画猫头鹰、鹭鸶的造型不准;其二,画的立意欠佳,诗意不足,传统水墨画不是漫画;其三,建议你多写生,但不要在题材种类方面贪多,要精耕细作;其四,你所追求的是国画艺术家,不是画匠,须守正创新,用水墨表达出画背后的味道。”这四句话一直影响着我的绘画创作,让我至今不敢懈怠。

癸卯冬,《今晚报》副刊推出了专栏“诗画寻栖”。栏目旨在弘扬中国文人画的精神,余以拙墨为画,请诸先生老师题诗,予以点睛。其中,唐老师依据我的许多画作进行了题诗。

有人说,唐老师的书艺“淹没”了他的绘画、诗歌才艺。唐老师为我的画作《寒蓬图》题写诗句:“霜重秋深翠盖枯,西风吹尽远香无?寒光瑟瑟陂塘冷,蓬梗摇摇玉子珠。”意境深远,扣人心弦,流露出淡淡的惆怅,诗意极佳。栏目编辑微信留言道:“若无署名,疑为唐人佳作矣。”

中国书画,除了技艺,更重人品。“才胜德,谓之小人。”唐老师常跟我说起司马光的这句话。唐老师对我说,人品不佳,翰墨不传。蔡京、秦桧的书法作品留下来的极少,所谓因人废字。是的,品格在书画领域,更表现为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修养。我深知唐老师对我的厚望。国画、书法,不单是技艺,它应该是映现着中国人的精气神的大雅艺术。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作者:吕献峰 2024年7月23日刊发《今晚报》副刊、综合网络发表文章)

03

《清供图》吕献峰绘画 唐云来题诗

04

《三秋诗意图》吕献峰绘画 唐云来题

05

《一江春水》吕献峰绘画 唐云来题诗(2024年2月25日 《今晚报》副刊刊发)

06

《田园蔬食图》吕献峰绘画 唐云来题诗 (2024年5月5日 《今晚报》副刊刊发)

07

《秋逸图》吕献峰绘画 唐云来题诗(2024年8月25日 《今晚报》副刊刊发)

08

《春风得意图》吕献峰绘画 唐云来题诗

09

 《高秋图》吕献峰绘画 唐云来题诗

10

《秋实图》吕献峰 季家松画 (2023年10月17日 《今晚报》副刊刊发)

11

《墨龙图》吕献峰绘画 唐云来题诗(2024年6月16日 《今晚报》副刊刊发)

12

 《报春喜鹊图》吕献峰绘画 唐云来题诗

13

《江渚诗意》吕献峰绘画 唐云来题诗(2023年12月31日 《今晚报》副刊刊发)

14

 《水乡诗韵》吕献峰绘画 唐云来题诗(2024年7月28日 《今晚报》副刊刊发)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