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艺术名家何家英:孤独是艺术家最大的财富(组图)
当代著名画家何家英
何家英简介:何家英,男,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中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当代工笔画协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学院何家英工笔画研究所所长、天津画院名誉院长、天津美术馆名誉馆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院长。
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擅长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代表作品有《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酸葡萄》《魂系马嵬》《秋冥》《朝*露*桑》《舞之憩》《杨开慧》等。
何家英/书画
何家英技法全面,从国画的写意、工笔到西画的素描、油画、水彩、水粉,无所不通,因此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时,尤显优势。他的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作了富有成就之探索。先后到日本、韩国、印度、香港等地参加画展。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轻一代画家”。
《十九秋》国画——何家英 作
何家英为中国工笔人物画向当代性的转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工笔画的传统和西画中严谨扎实的造型技法,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创作出一大批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作品。读他的画,会从中找到一种真诚细腻的激情和梦幻般的理想色彩。
何家英/书画
独特的创作理念
何家英在工笔画领域能取得重大成就,自然与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分不开。在他眼里,继承传统和创新其实是“一事两步”,哪一个都不能丢,丢了一个也就丢了另一个,真有传统者总想为创新开路,真求创新者不会拿传统祭刀。他的这一思路既是对当下中国画领域的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他力求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秋冥》国画——何家英 作
兼融百家,自备一格
何家英除了对传统有着独到的认识外,对中国画吸收西画营养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反对那种只吸收概念,只做表面文章的做法,借鉴具体方法解决问题。
他的探索找到了一种艺术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从而给人们以启迪。努力开拓,不断创新,兼融百家,自备一格。
《酸葡萄》国画——何家英 作
何家英/书画
《一支红杏染春晖》国画——何家英 作
何家英/书画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他说,不是抨击,也不是说教,是表达情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用审美高度滋养人心。
何家英笔下人物多是女性。“我画女性的时候是用我的心来认识的,所以我可以从女性身上发现不同寻常的美感”。选择女性作为表达对象,是因为女性在情感上最脆弱,她是敏感的、深情的,也容易流露于外表。女人的眼神,女人的动态,会以一种审美的状态呈现出来。这种审美的状态是可入画的。在对女性的表达上,他是理想主义的,他遵循着古典主义艺术的法则。在他的艺术世界中,女性总是被置于一个超时空的表述结构中,在这结构中只有自然和女性共存。
孤独时刻,内心澄净,一打眼,形象映照到眼中,画者内心产生强烈或轻微的情绪触动,内心触动与过往积累相撞,诉诸笔尖,构成画面。
何家英/书画
《若云》国画——何家英 作
何家英/书画
何家英/书画
《红苹果》国画——何家英 作
何家英/书画
何家英/书画
《街道主任》国画——何家英 作
《春城无处不飞花》国画——何家英 作
《舞之憩》国画——何家英 作
何家英/书画
何家英/书画
《无声》国画——何家英 作
《米脂的婆姨》国画——何家英 作
《西施浣纱》国画——何家英 作
《昭君出塞》国画——何家英 作
《貂蝉拜月》国画——何家英 作
《贵妃出浴》国画——何家英 作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