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蜡像馆里再现改革开放40年来追梦往事(组图)
市民参观邓小平、习仲勋蜡像,了解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先行一步”的历史。
尔宝瑞(左)与他创作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蜡像。 瞭望台/摄
在天津意式风情街上,坐落着一处在艺术上堪比英国杜莎蜡像馆的艺术馆——尔宝瑞蜡像艺术馆。馆内展示的蜡像人物涉及政治伟人、英雄模范、科技精英等。馆内陈设布局和背景设计无不彰显着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尔宝瑞的用心。蜡像人物题材从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先行一步到“一带一路”,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国际水平的蜡像艺术,更可以见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
真实再现“春天的故事”
走进尔宝瑞蜡像艺术馆,不禁惊叹于蜡像人物还原的逼真度,小到毛孔都清晰可见。展馆内播放着《春天的故事》,记者随着尔宝瑞来到了邓小平和习仲勋的蜡像前。尔宝瑞表示,自己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建设者,内心有好多的话想要表达,因为改革开放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他自己就是受益者。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他在蜡像艺术领域如此大的作为,更不敢想象为国家级博物馆、纪念馆创作那么多中国伟人、名人的肖像,以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国际艺术大师”等成就。
尔宝瑞创作的这组邓小平和习仲勋蜡像,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春天的故事。谈起这组蜡像创作的初衷,尔宝瑞说,1979年4 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在向中央汇报工作时,建议利用广东临近港澳的优势,在对外开放上做点文章。邓小平听后指出: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次年,习仲勋主导成立了中国首个经济特区。
作品被奥运博物馆收藏
尔宝瑞是当代中国蜡像艺术的代表人物,由于他在世界蜡像艺术上突破性的贡献,创造了富于中国气派的超级写实蜡像,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大师”称号。他创作的蜡像在表现皮肤质感、生命感上达到了高度逼真的效果,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达到传神之境。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尔宝瑞受邀为全国各地重要的博物馆、纪念馆创作伟人、名人蜡像二百多尊。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尔宝瑞创作的《重生·永恒》蜡像,奇迹般地让百年奥运的八位奥委会主席欢聚一堂,在奥林匹克艺术大会上亮相,受到萨马兰奇和罗格的高度赞扬。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从奥运艺术大会上万件艺术品中唯一收藏的就是这组蜡像。这组蜡像将永久保留在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中,这也让尔宝瑞的蜡像艺术蜚声海内外。
经过两年的筹备,2017年6月,尔宝瑞蜡像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中国第一家以艺术家个人的名字命名的蜡像馆。对于今天取得的成绩,尔宝瑞表现出了艺术家的谦虚,他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老艺术家们的提携。他表示,自己的一路成长得益于身边良师益友的帮助,也得益于改革开放让那个年代的年轻人有了更多出彩的机会。
羡慕年轻人遇上好时代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尔宝瑞回忆说:“我16岁时到内蒙古通辽县的一个公社插队,我爱好美术,但那时条件有限,能看到外国的艺术画册是很难的,我得益于农村的广阔天地,自己有机会拿起手里的画笔大量写生、绘制鲜活的人物形象,绘画技艺也得到了显著提高。”1977年恢复高考后,尔宝瑞才考上了大学,有机会看到更多的世界艺术。上世纪90年代初,他调到天津美术学院。他的肖像艺术的功底被发现,才在蜡像艺术上被推到了前沿。谈到改革开放,尔宝瑞感触颇深,他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几乎没有机会学习绘画,那时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能有本画册都是很难的,更别说是外国画册了,那绝对是稀有物件。再看看现在学艺术的学生,除了绘画手段和工具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经济条件的富足也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国门去欣赏世界各地的艺术,提升艺术素养和技能,这在他求学的时代是不敢想的。
尔宝瑞表示,现今,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走进人们的视野,人才不会被埋没,好的作品也不会被埋没。这些巨大改变的背后源于改革开放,今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各行各业都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变化,而中国艺术也越来越得到世界的认可,我们不但走出了国门,也渐渐在世界艺术中有了一席之地。未来我们有信心在蜡像领域引领世界艺术的发展。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