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发票里的温暖记忆(组图)
高莹辉/摄
各个时期的发票记录了当时的生活状况
王和平的第一部手机
攒了三年钱买辆自行车
“我有一个本子,里面贴满了我家购物留下的发票,最早的发票是1974年的,至今已有44年了,没事儿的时候翻一翻,总会引发无限感慨。”今年68岁的王和平一边翻看着这本粘满发票的本子,一边说,“过去生活不富裕,每添置一些新家当,感觉就有里程碑的意义,发票自然就是一种见证。”
王和平拿出最早的发票,回忆道:“这是我托朋友买自行车的发票,当时飞鸽自行车是紧俏货,大链盒、转铃的,人人羡慕。你看上面的日期写着1974年9月29日,就是在这天买的车,价格是173元。而当时我每月的工资只有42.7元,省吃俭用,存了两三年才买了这辆自行车。记得拿到自行车后,我把车擦得锃亮,每天骑起来像飞一样,遇到人多车多的时候按响转铃,特有感觉。这辆车陪伴了我几十年。”
发票见证了家庭的幸福生活。“1975年10月9日,我和妻子一起买了一台上海产的红灯牌收音机,当时还是电子管的,带高低音调节,有一个猫眼。这样的收音机,在天津甚至在全国都是很难买到的。我们买回来摆到屋里很气派,当时花了93.20元,我们俩人的工资每月一共是78.70元。幸亏当时还没有小孩,就这样存了大半年钱,才买得起这台收音机。”王和平说。
电视机黑白升级彩色
泛黄的纸张,手写的字迹,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票的标配。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票的样式越来越统一和规范。王和平的这本册子不仅记录了各式发票的变化,也见证了他家生活的幸福变迁。
王和平说:“过去,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能看上电视就跟过年一样。因为儿子,我才在1981年12月12日买了第一台电视机。尽管只是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我们一家也高兴得不得了。正是因为一直存着发票,才让我现在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后来到了1988年,我又买了一台长城牌的18英寸彩色电视机,整整花了665元,全家从此也能看到彩色的电视画面了。”
单从这些电视机的购买发票,不难看出王和平家这些年的变化。很多家用产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体现出王和平一家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缩影。王和平说:“时代发展太快了,你看这是买BP机的发票,因为妻子做生意要用,当时只有英文显示,中文都显示不了。后来又买了‘大哥大’,那阵儿的手机只能打电话,不能发短信。”
老发票背后的温馨往事
王和平的这本发票中,有些东西是现在年轻人没见过的,有些金额现在看来似乎天方夜谭。“以前生炉子取暖做饭,要买劈柴,还要买煤球,现在家里哪还有这些东西。我的这本老发票引发了很多老年人的共鸣,能回想起很多陈年往事。年轻人很难想象,过去还发生过这些事儿。”
“1978年1月12日,我和妻子一起买了一台四速电唱机和60元的唱片,我们用它听越剧红楼梦、小提琴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当时,时兴跳交谊舞,我家的邻居就把唱机借去,放青春圆舞曲,在家里邀请了很多朋友跳舞,可热闹了。”王和平指着另一张发票继续回忆道,“这张发票的日期是1980年8月12日,那时半块砖似的录音机出现了,年轻人拎着它,放着‘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圆又圆……’我托人带回来一台东芝录音机和五盘磁带,录音机是320元,磁带是5.50元一盘,光磁带就花了27.50元。就是这台录音机,录下了很多珍贵的声音,比如我儿子两岁时唱的歌谣、老人们在年轻时歌唱的声音……东西太多了,这台录音机给我们留下了温暖的回忆。”
这些老发票见证的温馨往事还有很多。比如1985年12月30日,王和平花了202.20元买了一架上海飞人牌缝纫机。1987年4月28日,儿子十岁生日那天,王和平用私房钱(每月的奖金),给他买了一部游戏机,花了295元,同时还买了一盒游戏带,花了191元。后来王和平调到北京工作,由此停止了发票的存放。“从这个发票,能看出我的生活水平和我们这一代人的收入水平。上世纪80年代我们两口子的工资加一块儿也就百元左右,90年代我们两人能挣到二百多元了,可见买这些东西有多不容易。”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