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凤生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滴画”的波洛克(图)
附图:波洛克的作品《茶杯》
十九、“滴画”的波洛克
波洛克1912年生于美国怀俄明州科迪的一个牧羊场,是一个地道的牛仔。1930年起他到纽约学画,后来以绘制壁画为生。繁重的工作和艰难的生活使他养成了酗酒的习惯,并由此接受了心理治疗。他清醒时沉默寡言,酗酒后狂暴粗野,丝毫不像个文化人。他早期的作品受到了毕加索立体主义和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的影响。1940年起波洛克开始走向抽象主义,画上仅仅留下了残余的具象元素。在他1946年的作品《茶杯》,画中已经看不到具体的东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有意思的象征性符号。
1947—1950年,波洛克摸索创造了一种新的抽象画法:把画布从墙上取下来,放在地板上,用画笔或搅棒把颜料拋洒或滴到画布上。这种画法参考了南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一种叫“沙画”的传统画法,《时代》杂志称他为“滴颜料的杰克”,也有批评家讥笑他干的是体力活。他的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少有人问津,乡间的杂货商给他家提供折价商品,当赊账累计到60美元时,波洛克就拿了一幅“滴画”给杂货店老板抵债。那家杂货店就把它挂在店里。周围的农人看后嘲笑不已,说这是波洛克用扫帚画下的东西。然而这个杂货店老板在10年后以17000美元的价钱把画卖给了巴黎的一个画商,然后用这笔钱给自己买了架农用小飞机。后来波洛克的画得到了著名收藏家古根海姆女士的收藏和著名艺术评论家劳申伯克的力挺而渐渐走红。
这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希望能够推出与自己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名片,于是像波洛克这样的人便脱颖而出了。他们的创作与传统的欧洲绘画大相径庭。他们乱涂乱抹中找到了自己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美国人自己才懂的感觉。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