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看边说:京剧中的穆桂英(图)
清江/图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演义》中的人物,与花木兰、樊梨花、梁红玉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如此能征惯战、百战百胜的女中豪杰,自然是京剧人物最为理想的典型形象。传统京剧《穆柯寨》《辕门斩子》《大破天门阵》,新编京剧《穆桂英挂帅》《穆桂英大战洪州》《杨门女将》等,都是京剧观众十分喜爱的好戏。
《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大师的收山之作,融汇了他一生的艺术精华,堪称京剧舞台上的巅峰之作。剧情大意是:北宋年间,宋天子宠信奸佞,荒废朝政,佘太君和穆桂英失望至极,率全家辞朝归隐乡间。二十多年后,西夏国入侵,边关告急,宋王传旨校场比武选帅。穆桂英之子杨文广在比武中劈死奸臣王强的儿子,夺取帅印。宋王知其系杨家后代,命其携印归家,请穆桂英挂帅。穆桂英见了帅印,感于朝廷对杨家刻薄寡恩,不愿出征。佘太君劝勉以御外侮为重,穆桂英摒除私愤,慷慨誓师,再上疆场。
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一直策划着要创作一出新戏。1953年,他在上海观看了豫剧名家马金凤主演的《穆桂英挂帅》,非常感兴趣。他对穆桂英这个角色并不陌生,在青年时期就演过《穆柯寨》,但穆桂英晚年重新挂帅的故事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决定将此剧移植为京剧。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十个年头,梅兰芳考虑排演一个新戏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就选定了《穆桂英挂帅》。
这次移植是一次重新创作的过程。不仅将豫剧的五场戏增加为八场,唱词也根据梅兰芳声腔特点进行了重新编写,只保留了“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一句。其中分量最重的《捧印》一折,梅大师和创作团体费尽了心血。
传统京剧中的穆桂英多以刀马旦行当出现,且都是充满活力的少女形象。此剧中穆桂英已是50开外的中年妇女,前面乡居时自是青衣形象,穿紫帔,但到捧印,就要以刀马旦出现。一出戏两种身份,以前京剧没有尝试过,身段必须要用全新的艺术手段进行重塑。另外,从“不出征”到“愿出征”,如何在身段上表现其精神斗争过程?经过与多位艺术家的反复研究,梅先生把武戏《铁笼山》姜维观星和《英雄义》史文恭回庄后低头揉肚子的身段,在“九锤半”的伴奏下巧妙地运用到“出不出征”的思想斗争中来。捧印这个动作,则借用了京剧丑角“跳加官”的身段,只不过把元宝换成了帅印,真是妙不可言,充分体现了艺术大师对京剧技巧的融汇贯通。
据梅葆玖先生回忆,梅兰芳每演至此,都是满堂喝彩。余生也晚,无缘目睹梅大师的精彩表演,只是通过电视转播看过梅先生得意弟子杜近芳先生的表演,身段与锣鼓的配合尺寸严丝合缝,顿挫迟疾刚柔有度,穆桂英那股老当益壮,为国报效的英武之气令我备感振奋,虽未在现场也情不自禁地鼓掌叫好。
现在,《穆桂英挂帅》这出戏,尤其是《捧印》一场,已经成为梅派青衣的经典剧目。我想,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既要学习穆桂英这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担当精神,又要学习梅兰芳先生对艺术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无论是做人还是作艺,对工作还是对生活,我们都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目标高远,努力把精品展现给社会,奉献给亲人和朋友。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