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青铜“虎鎣”回家(图)
12月11日,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北京举行新华社发
从伦敦希斯罗机场飞往北京首都机场——空中距离8100多公里,航程约10小时。北京时间11月23日,流落异乡的青铜“虎鎣”搭乘飞机回到故土。这条归家之路,一波三折,它走了百余年。12月11日,这件西周晚期文物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充满戏剧性的“逆转”
今年3月,青铜“虎鎣”的图片出现在英国一拍卖机构的网站上,它将于4月11日被拍卖的消息,吸引了各方关注目光。相关资料显示,青铜“虎鎣”原为清宫皇室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
国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后立即开展信息收集、鉴定研究,在基本确认青铜“虎鎣”为圆明园流失文物后,数次通过多种渠道联系英国相关拍卖机构,希望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4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并谴责该机构执意拍卖流失文物的行为,表示将继续按照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途径开展流失文物追索。
4月11日,青铜“虎鎣”以41万英镑价格在英国成交。
“逆转”出现在4月底,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拍卖机构负责人邮件,称青铜“虎鎣”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9月21日,国家文物局代表团会同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组赴英开展实物鉴定。经鉴定,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顶盖内铸有“自作供鎣”铭文,因其精美独特的造型、罕见的虎形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当日,文物交接确认书顺利签署。
还有多少“虎鎣”待归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150多年前,法国文豪雨果这样描写圆明园的悲剧。
圆明园被洗劫,是风雨飘摇的中国近代史中,大批文物苦难命运的缩影。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有超过1000万件的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件中国文物,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大约是馆藏数量的10倍以上。
对承载灿烂文明的文物来说,回到它们的诞生之地是最好的归宿。
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如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等。
但毫无疑问的是,流失文物的追索依然任重道远。
来源:城市快报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