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凤生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形似”还是“神似”(图)
附画《伊莎贝拉·德·埃斯特肖像》
二十五、“形似”还是“神似”
关于肖像画是否要酷似人物的原型,自古以来就有两种做派。
大师米开朗琪罗认为,画像不必酷似人物的原貌。有人说他的美第奇公爵雕像不像公爵本人,米开朗琪罗回答说:“千年之后谁还能看出像还是不像啊!”此话乍听有点惊人,细细琢磨才知其中的意思。原来,老米在创作的时候会更多地考虑到人物的形象与他的身份是否契合,至于与他的容貌有几分相似倒无关紧要。事实上,老米的话真有道理。耶稣基督、圣母玛利亚,谁也没有见过,画家凭想象画出来的形象得到了大众的首肯,便成了标准像。后来的画家要是违背这个已经约定俗成的形象,就会被看成大不敬,亵渎了神灵。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采用了真人模样的脸和身体的初步草稿作为逼真肖似的基础,但严格说来,这些形象不能被称为“肖像”,只是与人们想象中的耶稣基督、犹大长得相当像而已。
事实上,多数画家对创作肖像画的一套潜规则早已心领神会,提香为伊莎贝拉·德·埃斯特画肖像时,她已年届62岁,却仍被画得如同少女一样年轻。著名画家大卫画的拿破仑气宇轩昂,根本不像是一个矮个子。毕加索也不在乎肖像画要不要形似模特。他用立体主义的手法给画商威廉·乌德画像,把乌德的脸和身体分解成支离破碎、棱角分明的多面体,让画商很不乐意。后来,毕加索只得再用写实的手法重画了一幅素描像给乌德才完事。
文艺复兴初期的画家、透视画法的发明者阿尔贝蒂说,艺术应该尽量通过“身体的活动”来表现“心灵的活动”,也就是说,通过描绘人物的外形来表现内在的个性。然而,通过那些经过美化的肖像画当然看不出人物的“真实外貌”,更不用说洞察他们“真实的个性”了。当然,也有画家追求形似,伦勃朗画自画像时就从不掩饰自己的缺点,所以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利文斯通从这些自画像里发现了伦勃朗一只眼睛斜视,有视力缺陷。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