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样式雷”前世今生(组图)
张驰/制图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二季首期节目首件出场的国宝——故宫博物院的“样式雷建筑烫样”吸引不少关注,而讲述“样式雷建筑烫样”“今生故事”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其亨教授团队,更是让天津观众眼前一亮。世家传承二百余年的清代皇家建筑设计雷姓世家,参与设计了众多皇家建筑,留下一系列建筑图纸、烫样。王其亨带着他的团队,钻研“样式雷”图档三十六年,至今“干掉了”1万多件图档。当然,在“样式雷”图档中,还藏着雷氏家族上下八代和皇家建筑设计的前尘往事。
上梁封官
赏了七品官和钦工处掌案
年过六旬参与圆明园工程
时隔一年,《国家宝藏》第二季回归,首期节目第一个出场的国宝来自故宫博物院,不是玉器瓷器不是字画,而是古代设计师施工之前制作的建筑模型——“样式雷建筑烫样”,多少有点出乎意料。
提“样式雷”,大概很多人会“一脸蒙”,但如果提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等一系列华夏历史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些古建在施工前的建筑模型,也就是所谓供皇帝御览的“烫样”,正是出自清代“样式雷”家族的设计和制作。
在节目中参与讲述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教授张龙解释,雷家是作为“样子匠”,供职皇家建筑设计专门机构“样式房”,相当长的时间里担当“掌案”统领设计事务,“样式雷”不能算是今天意义上的工匠,“和现在的建筑设计院类似,是专门做设计的。”也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中产阶级,靠画图、做模型的手艺、技术生活。
根据现有的文献材料,关于雷氏家族最早的记录能追溯到明末清初,“推测当时雷家是在南京做一些和小木装修相关的工作。”同样在节目中讲述“样式雷”“今生故事”的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何蓓洁介绍,雷家到达北京的确切时间据现有文献记载是在康熙二十二年,自此开始参与皇家建筑工程。
拉开“样式雷”建筑世家帷幕的是雷金玉。雷金玉当年在皇家工程中立了功,康熙赏了他一个七品官和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案,这在史料中都有确切记载。皇上之所以赏官,何蓓洁表示,文献上并没有具体讲到雷家做了多大的贡献,“只提到‘上梁封官’,上梁是古代建筑工程中很重要的一个仪式,可能在这个仪式中雷金玉立下了功劳,当时康熙很高兴,所以把他叫来,面对面交谈后很喜欢他,于是给了钦工处掌案的官职。有些细节很可能是后世演绎的故事吧,我们的研究中并没有看到这么详细的文献记载。”
雍正即位后开始大规模修建圆明园,那时已年过六旬的雷金玉被任命为圆明园样式房掌案,也就是现在的总设计师,“从圆明园开始,雷家设计方面的记录在文献中的确写得比较清楚,不过圆明园工程很大,是不是只有雷金玉一人,不好说,确定的是他肯定参与了,而且做了样式房的掌案。”
雷氏三子
不一定都是原始设计
更多参与了后期工程
关于“样式雷”家族有个“清朝设计界铁三角”之说,指的正是雷金玉的孙辈,雷家玺、雷家玮、雷家瑞三兄弟。何蓓洁解释,三兄弟时期大概是指乾隆后期到嘉庆朝,“乾隆初期,雷金玉去世后雷家在设计上其实是有点断代的,因为他是在70岁才生的雷声澂,一直到这个孩子成年以后才接续上。”
“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香山、玉泉山……从这些留下的图中可以知道,他们曾经参与过,但不是最初的设计者,因为和园子本身建设时间比对会发现,他们参与的应该更多是一些增建、改建等后期工程,换句话说,乾隆朝规模最大的建设活动的时候,雷家可能没有人在样式房,毕竟他们父辈的时候有过断代。”做历史研究,有时候受限于材料,如果材料没有明确记载往往很难讲清楚是或不是。何蓓洁指出,园林在使用过程中其实是一直在修的,“而陵寝有个特点:一个皇帝一个陵,修完就是修完了。”
陵寝设计
驻扎工地还得协助管理
细枝末节也有详实记录
据现存图纸来看,嘉庆的昌陵应该是“样式雷”家族的第一个陵寝设计,由三兄弟中的雷家玺设计。同治的惠陵、慈禧慈安的定东陵、咸丰的定陵……何蓓洁直言,晚清陵寝设计大量工程档案都保留下来了,也因此雷家在设计皇家陵寝方面的记载确实非常详尽。包括熬夜等工作状态,和大臣、皇帝之间的关系,如何去做施工设计等等,甚至还原到他们当时每一天在工程中都干了些什么。
皇室陵寝设计是件挺辛苦的差事,从前期选址到设计,再到设计后制作烫样给皇帝看,皇帝同意后“样式雷”参与现场施工,就连后期种树也要画图标示得清清楚楚,“打比方,一旦在河北开工了,他们会长年驻扎在工地,随着工程的进展,一方面处理各种施工中的问题,一方面有时也要协助大臣做工程管理方面的工作。”有的官员有经验有的则完全不懂,遇到技术上的问题常需要询问“样式雷”,以便了解工程进展情况。
太后东陵
外观一致内分高低
慈禧太后“小心机”
关于慈安慈禧陵寝的设计,其中还有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有意思的细节。
“我们能从《随工日记》中看到,当时‘样式雷’设计了非常多的方案。”何蓓洁解释,毕竟是两位太后,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安排这二人的陵寝,‘样式雷’家族参考之前的陵寝设计,出过许多不同版本的方案。当时大臣们对于两宫太后之间的关系也比较敏感,还非常明确地交代样式房制作烫样时务必保证两边一模一样,“不要分高下,也是为了平衡两个太后之间的关系。”
慈安去世前,两个陵都已建好。慈禧去世在后,她后来则将建好的陵寝内部做了重新修缮,“所以两个陵寝从外面看是一样的,但里面用的材料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包括用的大理石这些材料的品质、地宫里面的雕刻等,慈禧都比慈安的陵寝更好。”
有资料总结,定陵可以说是“样式雷”家族第六代雷思起很得意的一件作品,当时他也因建陵有功,被钦封五品职衔。“雷家最高荣耀也是在同光时期——重修圆明园的时候。当时同治和慈禧本身也很看重这件事,当面诏见过雷思起和他的儿子雷廷昌,赏了蟒袍,享二品顶戴。”
断代立功
成就后代收集整理图档
或与“火烧圆明园”有关
“样式雷”图纸、烫样能够保存至今,应该说雷家第五代雷景修有不小功劳。父亲雷家玺去世时,雷景修不过22岁,当时掌案职位先是给了另外一家人,“直到掌案去世,雷景修才又重新当上了掌案。”没几年就遇上1860年火烧圆明园,何蓓洁提到,当时大规模园林宫殿建造纷纷停下脚步,雷景修失业。
而雷景修依然在那时做了几件相当重要的工作。“一个是修家谱,一个是修家族墓地,还有就是收集图档。”何蓓洁分析,当时雷景修之所以收集图纸,很有可能和1860年火烧圆明园不无关系,“他们家以前在海淀,当时火烧圆明园是连着海淀镇一起烧的,雷家的宅子也在其中,之前家里可能存了一部分图纸,一下都没了。”或许正因如此,雷景修重新搜集图纸,现今保存下来的“样式雷”图纸绝大部分是在咸丰以后,同治光绪时期居多。
定东陵地宫样
(烫样表现图,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颐和园佛香阁立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文昌阁及治镜阁立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上:天津行宫地盘样图
下:天津行宫立样图
右:天津行宫立样图局部
(美国康奈尔大学东方图书馆藏)(图片由天津大学提供)
可能来津
河北窑洼的行宫设计
鲜为人知的海光寺机器局
天津著名民俗文史学者王和平曾经做过研究,在“样式雷”家族参与的设计当中,还有过两段和天津息息相关的历史。
当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准备乘火车到天津巡幸阅兵,并指明要临幸海光寺和海防公所两处,具体时间确定在1898年10月19日。直隶总督荣禄听闻此事,按照上谕中的要求,对天津的两处行宫地点进行考察,认为海防公所条件稍好一些,最终选择此处作为慈禧和光绪歇息的行宫。设计方案就提供给了样式房。
“负责设计这个行宫的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样式雷’。”王和平介绍,接到任务的“样式雷”抓紧设计出太后行宫和皇帝行宫两处,“后面还有御花园,其中湖泊、假山、花卉应有尽有。”行宫选址就在当年的天津河北窑洼,老直隶总督衙门以北的海防公所。不过由于戊戌政变的提前来临,这处行宫最终未能使用。
另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是,雷家还曾参与过清末北方第一座兵工厂“天津海光寺机器局”的设计,“这是目前发现的‘样式雷图档’中唯一的一座近代工业建筑的图纸。”何蓓洁认为,如此推测“样式雷”当时应该来过天津。
同治六年(1867),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把购办的化铁炉、蒸汽机和铣床等设备安置于海光寺周围的新建厂房内,作为天津军火机器局分局,称为“西局”。醇亲王于光绪十二年到津视察海防时,曾记录过西局子建成后生产时的情形:“局有八厂,共屋百余间,环于海光寺外,匠徒七百余人……皆能仿制。”王和平表示,对照“样式雷”设计图,可看到海光寺机器局工厂区由八个分厂组成,各厂房跨度很大。与建成后照片对比可以看出,海光寺机器局各分厂的格局与地盘样是基本一致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后样式房职务消失,传承八代的“样式雷”家族从此退出这片历史舞台。迫于生计,雷家后人开始变卖“样式雷图档”。上个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得以辗转收集到现存的绝大多数“样式雷建筑烫样”,于是有了今天《国家宝藏》中来自故宫的推荐。
能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搬到荧幕之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觉得未尝不是件好事,本是学术性极强的研究工作,能利用现代媒体呈现给大众,引起社会对“样式雷”的重视,也是他们当初答应摄录的重要原因。在《国家宝藏》之外,围绕“样式雷图档”研究、测绘工作这几十年的背后故事,不是舞台上仅仅十几二十分钟能说得尽的。“现在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何蓓洁坦言,“样式雷图档”研究或者说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研究,在未来依然有大量工作要继续。
没少经历磨合改本
“煽情”起码能引发重视
出现在《国家宝藏》节目中的“样式雷建筑烫样”,王菲是守护人固然吸睛,对于天津观众来说,这件国宝的“今生故事”讲述者更有特别意义——王其亨教授带领的“样式雷”研究团队恰恰来自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这期节目中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样式雷建筑烫样”、李白草书《上阳台帖》、清乾隆年制金瓯永固杯三件国宝,“样式雷建筑烫样”原本排在第三个出场,“结果第一次剪完出来,导演们都公认:‘样式雷’最特别,于是调到了第一个。”
在张龙看来,“样式雷”之所以给整个节目开头,正是因为它非常容易和老百姓建立起关联,“说‘样式雷’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一提故宫、颐和园、天坛等等,大家都有直观认知,全国有谁不知道?再切入这些当年的设计模型‘烫样’,马上就拉近了国宝和公众的距离。”
源于故宫博物院的推荐,王其亨带着团队和研究了三十六年的心得登上《国家宝藏》的舞台,不过在此之前的种种磨合在所难免。“刚开始,他们有一个想法,我们有一个想法,完全对不上,王老师第一次和导演差点火了。”张龙透露,是在后来的接触中导演慢慢了解到王其亨的脾气,王其亨也发现了导演的才能,“互相认可吧,当然这其中也改了很多次文本,毕竟要从专业化的语言,转换到大众都能理解的程度,偶尔觉得改偏了我们再拉回来,就这样来回磨,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相对比较平衡的文本,语言基本上比较通俗易懂。”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样式雷”,知道中国古代建筑是有设计的、有自己一套理论和方法的,张龙说从播出效果来看,这个目标算是达到了。
“这里面有故宫对‘样式雷’烫样的认识,也有摄制团队的配合。严格讲,90年代以来和影视传媒的合作,这是最优秀最愉快的一次,他们很尊重我们这边的意见。”王其亨直言不讳,节目中一些“煽情”元素,起码能引起社会对“样式雷”这个资源的重视,这也是他们当初愿意接受摄录的原因之一,“毕竟学术性极强,比如那个平格图,通过双方磨合,导演组那边自己做了动画三维图,要是挂个展板估计谁都看不懂,所以有些东西通过现代媒体,通过视频、语言文字来讲述还是有必要的。”
故宫图档多用于研究
见证养心殿内装演变
故宫博物院之所以能够推荐“样式雷建筑烫样”,也源于现今所知的雷家烫样绝大多数都由故宫保管收藏。
“当然收藏过程挺曲折,不是直接留在了宫里。”何蓓洁介绍,后来迫于生计,雷家后人开始变卖“样式雷图档”,一支卖给了北平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一支卖给了当时的私立大学——中法大学。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故宫办古建筑展览,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将烫样交给了故宫,由于院系调整的中法大学也在那时将收藏的图纸和烫样交给故宫,“加上故宫本身也保存了一些留在宫里的图档,整个汇总起来就是现在故宫收藏的‘样式雷图档’。”
有关故宫方面的“样式雷图档”现在留下的多为一些室内的内檐装修图,而故宫建筑室内又几乎保存得比较好,修复工作并不繁杂,通常不需要大的重建项目,图档在这里更多用在研究领域,“比如某个殿现在留下来是这样的,但历史上可能并非如此,这时候就会用到‘样式雷图档’。”
何蓓洁以养心殿为例,养心殿东暖阁现在留下的格局和历史上就有出入,“从乾隆以后就一直在变,毕竟作为皇帝在宫里的居住地,每个皇帝登基后都会按照自己的喜好、要求,对养心殿的东暖阁做或多或少的改造,因此这个宫殿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到最后两宫垂帘才成为今天的样子。”古建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成果,最终可向大众展示,帮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古建筑,“而不仅仅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