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凤生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运动的眼球”喜欢人脸(图)
附画《蒙娜丽莎》
二十六、“运动的眼球”喜欢人脸
读者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观赏一幅画的时候,即使画面上人物众多,我们率先关注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就是画中重要人物的脸,特别是他或她那炯炯有神的双眸,这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告诉我们:为了让人对一切动、静之事物保持良好的视觉,人的眼球无时无刻不在做两种运动:一种是震颤,可以保持对静止物体的视觉;另一种是眼跳,完成一次眼跳的时间不到0.1秒,两次眼跳之间有0.12—0.15秒的间隙。在观赏绘画时,眼球用一系列小的跳动掠过画面,然后把注视点反反复复地落到那些感兴趣的地方。
苏联心理学家亚尔布斯是研究眼动的先驱,他把人在观察某个对象时眼球运动的轨迹记录下来。1950年,亚尔布斯做了一个实验,让受试者盯着一幅画观看10分钟,并用接触透镜技术记录下眼球跳动的轨迹。实验发现,眼球主要把最敏锐的感光区对准那些高反差、十分精细或者有生命意义的区域。所以视觉信息丰富的人脸显然成为关注的焦点。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亨里厄特夫人》就很能说明问题。他以极其精细的笔墨画出亨里厄特夫人明亮的双眸和粉红的脸庞,其他部分都画得十分简略而朦胧。不难想象,观者在欣赏此画时,目光一定会立刻被她那美丽的眼睛所吸引,把注视点反反复复地停留在这些部位。
人眼的两个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心部分负责分辨颜色和细致印记,外围部分则留意黑白、动作和阴影。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大多集中注视这张脸上的双眼。在观赏《蒙娜丽莎》时,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大了。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时,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就是观者的眼球不断运动的结果。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