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把美刻在仿铜版画上──记下朱庄街越秀园小学美术教师王颖(图)

图为王颖(左)正在辅导学生

  美术教师王颖是下朱庄街越秀园小学最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之一。从教9年来,她一直专注于小学美育研究,在美术教学中将“怡养学生性情”作为追求,从“美育”到“育美”的实践中,确定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并将仿铜版画引入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与体验。

  课堂上大胆创新

  为了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王颖将美术课定位在“趣味”上,她希望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在教学过程中,王颖不断尝试通过创新方式“启趣”、操作材料“引趣”、变换形式“激趣”、增加内容“添趣”,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一次美术交流活动中,王颖接触到了铜版画。铜版画属于版画的一种,是在金属版上用腐蚀液腐蚀或直接用针或刀刻制而成的一种版画,因较常用的金属版是铜版,故称铜版画。由于铜版画制作过程有一定的危险性,小学生一旦操作失误容易误伤自己,王颖反复尝试,研究改良,把铜版换成硬纸板,用橡皮泥做造型,这样就能降低危险性,还更具有立体感,这就是仿铜版画。当时学校正在推进“一校一品”建设,打造特色课堂,王颖建议学校开设仿铜版画课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

  课程刚刚开始时,王颖担心家长们不支持,怕家长认为学习过程繁琐,耽误孩子学习。几堂课下来,王颖发现家长不但不反对,还纷纷表示孩子因为学习仿铜版画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变得更有耐心了。开设了仿铜版画课后,王颖的工作量明显加大,但她从来没有怨言:“只要学生们喜欢,每天工作多辛苦都值得,他们喜欢这门课程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当被问到学习仿铜版画的收获与计划时,六年级学生李杰高兴地说:“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制作出更好的作品,争取早日能登在专业的画报上。”

  打开学生心结

  在小学开设仿铜版画课程没有经验可借鉴,王颖遇到了很多困难。遇到难题,解决难题。凭着一股韧劲,她自己摸索、上网査询关于仿铜版画的资料,观看大量的教学视频,把自己没看懂的问题记下来,再找机会和同事一起研究讨论。为了让美术课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优化剂,王颖总是和学生一起创作仿铜版画,遇上“瓶颈”,她会和学生一起交流沟通。她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带给她许多创作灵感。慢慢地,她和学生成为朋友,不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学生都乐于和她交流。

  学生小丽(化名)平时沉默寡言,不善和同学、老师交流,创新能力不强,但她很喜欢仿铜版画。由于想象力不够丰富,小丽对仿铜版画内容构思有限,作品不尽如人意,孩子内心有很重的挫败感。王颖经过观察发现了问题所在,决定“对症下药”。她先让小丽在纸上画,并在旁边予以适当引导。为了让小丽展开丰富的想象,王颖特意选购了几本关于绘画的书送给她。慢慢地,小丽的作品有了明显的改观。现在,她不仅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作品,还可以指导一些低年级的同学创作。小丽说,通过学习仿铜版画,自己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了,和同学交流时也自信了很多。看到了她的成长和进步,王颖感到很欣慰。

  在学生眼中,王颖不只是美术老师,更是一位可以讲心里话的“大姐姐”,学生喜欢和她一起聊天,愿意和她分享心里的想法,还会和她说一些小秘密。王颖深知,只有真诚地走进学生心里,用爱传授知识,才能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和浓厚的师生情。在她眼里,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并不难,几句平常的问候语便能让学生心生意暖,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的话,涓涓细流更容易流进学生的心坎儿。

  家人爱在不言中

  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事情都要率先垂范。想让孩子这样做,教师要先这样做,给孩子以榜样和示范。参加工作以来,王颖始终立足本岗,不忘初心,无论工作多苦多累,她始终兢兢业业,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挥洒辛勤的汗水。

  仿铜版画的教学刚起步的那段时间,从教材到备课,从课前材料准备到课后收拾教室,王颖都亲力亲为,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有一次,她在学校研究教材很晚还没有回家,正在她埋头看书的时候,办公室的门被人敲响了,隔着玻璃她看到丈夫焦急的脸。原来当天王颖的手机没电关机了,家里人联系不上她很不放心,丈夫便来学校找她。看到她平安无事,体贴的丈夫没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帮她收拾好书本。回家后,王颖看到桌子上的饭菜眼眶湿润了,那是公婆特意为她留出的饭菜。

  女儿看到爸爸妈妈工作辛苦,小小年纪就常常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一次,我在看教学视频,她给我倒一杯热茶小心翼翼放在桌子上,看到她这么小就这么懂事,我真的很感动。”王颖说,受她的影响,女儿对仿铜版画也很感兴趣,虽然女儿还在上幼儿园,但她经常和妈妈一起创作。小孩子的想象力都很丰富,创作起来也是天马行空,这倒是给王颖提供了不少灵感。

  从教以来,王颖用辛勤付出在学生的心中播撒下爱的种子,用最温暖的陪伴守护着学生纯真美好的童年。她说,自己今后一定会继续努力,用美术为学生铺就一条多彩的成长之路。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