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凤生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影衬托了光(图)
附画《哲学家》
二十八、影衬托了光
事实上,光在不透明物体的背光面创造了阴影的同时,还在物体周围创造了不同程度的深色。读者也许有体会,一张白纸放在暗室里也能感觉到它的明亮,因为它比自己的周围要亮一点。
艺术史上也出现了一个“用黑暗绘就光明”的艺术流派,其创始人就是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卡拉瓦乔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不仅在处世为人上放荡不羁,在绘画上对传统也是敢于变革,敢于创新。为了凸显画面的故事情节,他常常把人物放在画的前部,置于强光照射圈内,从而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的强光区域,把次要部分隐没在阴暗中。《圣马太蒙召》是卡拉瓦乔的作品,画中右侧伸长着手、点着手指的基督,正在召唤税吏和他的朋友,明亮的光线从画的右边斜照进来,强烈凸显出芸芸众生脸上不同的表情。通过光线把与故事情节至关重要的部分衬托出来了,同时也隐喻着光明将驱逐灵魂中的黑暗。在这幅画中,卡拉瓦乔向观众展示了一种经过精心加工、具有强烈的心理活动的戏剧性画面。
荷兰画家伦勃朗是继卡拉瓦乔之后的又一位“光影”大师,大家都叫他“夜光虫”。他画的《哲学家》在一间高大但十分阴暗的房舍内,老哲学家坐在宽敞的窗前,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射到室内,照亮了书桌和老人,并在墙壁和地板上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哲学家的额头上有一小点亮斑,象征着他思维的光芒,而在窗框上可以看到条状的阴影。科学家用光度计测量可知,条状阴影的实际亮度要比哲学家额头上的光斑还要亮一些,但是看起来却一处是阴影,一处是亮斑,这正是它们与周边环境的亮度比较后令人产生的视觉感受。
在这幅画中,伦勃朗巧妙地利用背景亮度的变化,衬托出了哲学家的额头。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对真实场景的照明作了修正,画中窗口的亮度比房间的左下角仅仅亮了15倍——如果在真实的情景里,两者的亮度之比也许要超过100倍。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