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宁河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侧记
40年,弹指一挥间。自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全国一派欣欣向荣,宁河区勇立潮头,紧扣时代脉搏,与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日前,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宁河区举办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图片展”,从珍藏的3万张照片中精选300张,集中展现了宁河区40年来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古韵宁河等13个方面的巨大变化。这次展览图文并茂,黑白片与彩色片交错,历史场景与现代场面对比,使人震撼、令人回味,发人深省、引人入胜。
农村致富先修路 四通八达织通途
“这是咱以前的马江路,你看这小道儿,不过那时候汽车少,都是骑自行车的,也没觉得窄。旁边是现在路的照片,这么宽,这可是乡村路,谁能想象得到!”讲解员王艳指着照片介绍。
“马江路去年拓宽到6米了,公交车、校车出来进去的,既方便,又安全!”旁边一位参观群众接过了王艳的话茬。
“您了解马江路?”记者疑惑地看着突然插进话来的观众。
“我是咱区交通局的,不光了解马江路,全区的都了解!”一番聊天后,我们得知,原来这位是区交通局乡村公路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廉永全,在他的介绍下,我们对宁河区的路网建设有了更多认识。
近年来,宁河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进一步深化“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路工作要求,提出乡村公路提级改造项目,这也是宁河区2018年20项民心工程之一,目的是进一步解决乡村公路技术等级低、通行条件差等问题,改造后路面宽度达到6米以上,重点为连接村委会、学校、养老院、卫生所之间和村与干线公路、区县级公路之间的乡村公路。工程共计划提级改造乡村公路232条、484公里,今年,已完成14条、26公里,在建42条、117公里,马江路便是其中之一。
“别人不说,我就是受益者。我岳父住宁河镇端庄村,以前村里路不好走,打个车多给钱,人家出租车都不愿意去。现在好了,从城里到村里,比过去省一半时间!”廉永全自是感慨非常。
村路拓宽只是第一步,目的是为村村通公交打下基础。目前,宁河区共有农村客运班线40条,运营车辆103部,乡村公路提级改造后,将极大地完善全区农村路网结构,彻底实现“村村通公交”。
据廉永全介绍,宁河区在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中,路网交通不断织密,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为补充;以农村公路为脉络的“一环、九横、七纵”路网格局,9条高速,2条国道,9条省道,12条县道,再加上乡村公路,不仅打通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成为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也成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路”,更成为乡村振兴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办学条件大改善 教书育人谱新篇
跟随王艳的脚步,参观人群继续在历史的画廊里穿梭。
“这是芦台一小,可别小看这个小学,他可是咱中国第一所地方小学,在这里走出的名人数不胜数。”王艳看着照片里的芦台一小老校所,讲起来了这里的故事……
芦台镇第一小学始建于1897年,时为汉语拼音创始人之一、清廷礼部主事王照创办,又称为三官庙小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标示“小学堂”的教育机构。后在120年间,共更名12次。
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浓厚的文化积淀,为芦台一小开拓创新、永争第一提供了源源动力和无尽活力,并涌现出一大批知名人士和社会英才,如画家李仲云、著名记者张高峰、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瞳、全运会冠军史航等,其中最著名的应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氢弹之父”于敏院士。
“这是芦台一小现在的模样。”王艳指着旁边的照片说,“现在的现代化校舍是2002年在原先3栋两层教学楼基础上重建扩建的,拥有40多个教学班、1700多名学生和136名教职工。”
据介绍,现在的芦台一小是一座建筑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四层教学楼,教学条件不断改善,芦台一小成为远近闻名的学校。无论城区还是周边农村,家长们都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所小学来上学。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能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如学校建立了小记者站、手抄报社、广播讲解、经典阅读、故事与朗诵、文学创作、围棋、机器人、航模、魔方与手工、合唱团、舞蹈队、情景剧社、书法 与剪纸、足球队、花剑队等社团组织。让孩子们像花儿一样灿烂成长。
“芦台一小仅是宁河区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区教育局负责人介绍,40年来,宁河区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提高音体美教育水平,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特别是加强与京冀二地教育协同发展,引进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宁河教育云资源库”,邀请北京四中网校名师为该区教师培训;深化津冀教育合作,与区域内京冀“飞地”及毗邻的唐山市丰南、丰润等地区深化教育合作交流。
吃喝凭票到网购 电子商务惠民生
“这是过去用的粮票、肉票,这在当时可了不得,一家子吃喝都指着它呢!”王艳指着老照片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票证感慨地说。
改革开放的40年是经济迅猛发展的40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巨大变迁的40年,谁能想到以前凭票买东西的时代,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坐在家里点点手机就可以送货上门的生活。
“这是咱的家乐超市,群众不管买啥东西,走进家乐全解决,而且现在还搞起了网络电商,坐家里就能买东西。”刚刚介绍完粮票、肉票照片的王艳,仿佛穿越一般迅速用一张家乐超市琳琅满目的现场照片把我们拉回了现实。
宁河家乐成立于2000年,是宁河区供销社系统内部的一家集团企业。伴随统购统销经营格局的骤变及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宁河区供销合作社一度陷于困境。在改革大潮推动下,区供销社积极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在“农”字上做足文章,靠服务“三农”开辟新的发展路径,盘活经营,不断发展壮大。
2015年初,诞生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日渐红火,开始从城市向农村蔓延,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区供销合作社抓住机遇,利用本社原有的家乐超市电子信息系统及遍布城乡的销售网络优势,在全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尚处于空白状态下抢占先机。
一张张彩色照片告诉人们,2015年9月20日,经过多方面充分准备,总投资2050万元的宁河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家乐在线”正式上线。一个由运营部、商品部、技术部、客服部、美工部、物流部、财务部等组成的初创电子商务运营团队上岗。区供销合作社还将家乐超市所属的直营店、加盟店全部设为电子商务服务站,为其配置了专用电脑和专业大尺寸电子商务触摸屏。电商平台开通后,“家乐在线”上线商品10000多种,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农村顾客提供了一种新颖、方便的消费模式。
“咱们想买啥,通过‘家乐超市商城’微信小程序选择就可以了,生鲜水果、米面粮油、洗漱用品,应有尽有!”王艳说起了自己方便的日常生活。
随着宁河区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区供销社进一步实施“电子商务进村惠民工程”。目前,已建成14个镇级电商服务站、122个具备“实体店+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快递服务+社会化服务”五位一体的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形成全区镇、村、社区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在线平台“粉丝”达2.2万人,线上交易量达5.5万单,实现线上销售额500万元,带动线下销售额1000余万元,有效推动了农村电商发展。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