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让我们用书法梳理中华文脉(组图)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

著名书画家赵普

汉代《西狭颂》拓片

中国第一古物——石鼓

    不会写字,提笔忘字,生活在网络交流和无纸化办公的环境里,作为键盘侠的我们,还需要学习写字吗?写字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的书法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作品。著名书画家赵普在公益讲堂“CC讲坛”中告诉大家书法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了,它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3000年书法见证历史进程

    近些年,由于科技的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脑的普及,以致无纸化办公,键盘侠遍地皆是,造成我们中国人与汉字疏离了。很多学位很高的人,字写得也是不尽如人意,大夫写出来的方子,人家不认识。而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中国的书法史至少应该有3000年以上。在这3000多年的时间当中,书法从远古到唐,发展成了四大体,这就是篆、隶、草和楷书,历史上最会写字,并且创造了不起辉煌的大中华,让中国的文字远远超过了文字本身的功能。

    就篆而言应该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大篆,一个是小篆,大小二篆的分界线基本上应该算作秦。先秦历史阶段叫大篆。大篆包括最早的甲骨,甲骨之后就是石鼓。在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介绍过的石鼓原物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它是十个鼓形的石头,上面刻的篆书,实际上是大篆。

    大篆写起来很麻烦,所以到了秦代是小篆的阶段,李斯把大篆改造了之后,笔画简单一些,字形上也规整一些,最重要的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的文字。秦朝那么大一个帝国,它的文字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实践的过程,就很自然地向简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从秦末开始,中国的书法就出现了隶书比较早的面貌。西汉时期的隶书和秦朝时期的小篆联系非常多,许多结构都是小篆,但是方折却出现了,因此它就在变化了。

    到东汉这两朝400多年,隶书就已经很成熟了,如今我们在书店里能够很轻易地买到像茔碑曹全碑张迁碑等等,西部汉中一带的石门颂普歌颂,西狭颂等等,这些大部分都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东汉以后的隶书就到了魏朝了,这时汉碑向魏发展。同时魏朝以后出现了行草书,出现了王羲之这样的大书圣。碑实际上是楷书和隶书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而行草的出现也就是在晋魏当中已经达到了高峰,不然的话不可能出现王羲之和兰亭序。到了隋唐就变成了楷书,所以是从楷到魏到汉碑。

    书法大师层出不穷的年代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上一流的大国,唐诗足以说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尤其是不应该忘记那些伟大的书法家,比如颜真卿、柳公权、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等,这些人的字迹留传到今天仍然是我们学习的范本,这真是千古流芳。再过1000年2000年,它仍然是顶尖的作品,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我们今天再想复制,只能学,很难再出现那样出色的作者和那样了不起的作品了。

    从唐以后,元、明、清、民国直到我们现在,没有产生新的字体。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都出现了很了不起的书法家,宋代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尤其是宋徽宗皇帝,他写出瘦金书,也是千古流芳的东西。元代有赵孟頫,也很了不起。明代的董其昌,到了清代的刘墉,像明清很多皇帝,比如说像乾隆、雍正等等,他们都是很会写字的。乾隆而是诗写得很多。在书法上他的成就并不是多么出色,但是清代有很多出色的书法家,像邓石如、赵之谦,像扬州八怪,郑板桥、金农,这些人都是很有建树的。但是这些人的建树,都是在我们老祖宗们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一种创新。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汉字书法的格局,到我们今天更是如此。可以说我们今天也产生过不少书法家。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启功,启功先生写的那笔隶书,很刚健秀美,他也是前无古人的一种风格,大家都很喜欢,很多人也愿意临摹,而且上手并不是多困难。这就说明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书体形式,在真草隶篆这四大书体的范围内,真书实际上就是楷书。

    学习书法互联网可以帮忙

    现在有了互联网,我们想查什么东西,比如篆隶楷草,任何一大体式都能找到非常丰富的资料,给你学习、浏览、欣赏,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条件,这种情况历史上是没有的。

    我们今天学书法,有很好的条件,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拿起笔来,下定决心去追回我们的辉煌,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实在太多了。经过我们认真地理解我们古人的碑帖,不断进步,你会从中得到无限的乐趣,你的精神境界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真草隶篆四大体式的美学内涵可以说浩如烟海,你只要钻进去,就会有一生一世的福气。

 

 

 

来源:每日新报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