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运河育百年学堂(图)
丁字沽小学的传统项目──八极拳 姚文生/摄
古老的大运河,载着2500多年的岁月,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在因运河而兴的这座城市──天津,在北运河的西岸,一座缘水而成应水而生的百年学堂,在时空的叠加中,诉说着大运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传承着千年文脉。
“一老一宝一新”见证运河文脉生生不息
12月20日的早上,记者穿过熙攘的街市,走进群楼围绕中一座古色古香的校园──丁字沽小学。走进校门,迎面一座影壁墙镌刻着这座建于1903年的百年学堂与运河的不解之缘。绕过影壁,中间是一个方正的操场,操场右侧是现代的教学楼,左侧是古朴的六角凉亭──“爱生亭”和一排灰瓦灰墙、红柱子、绿窗棂、古风犹存的房屋,将左右两侧连接在一起的是枋梁上雕满荷花的长廊。
“同学们,你们知道‘天津’城市名字的由来吗?”拾级而上,走进那排充满古韵的房屋,来自红桥区档案局的副调研员、民俗专家刘儒杰正在“文化遗产课堂”专家讲座上为同学们讲述天津的城市历史。从“荆轲刺秦”“曹操督建运河”到宋代“直沽寨”的建立以及明朝“天津卫”的由来,他用通俗有趣的故事串起天津数百年的城市历史。
一场与历史的对话在慢慢展开。“丁字沽小学有‘一老一宝一新’。这个教室就是‘一老’。”丁字沽小学校长庞杰娓娓道来。丁字沽小学肇始于北运河沿线的历史遗存──丁字沽娘娘庙。现在,这间教室就是娘娘庙的西配殿。1903年是天津近现代教育开始废庙兴学的时期,娘娘庙改做“第四半日学堂”。在这些改学的庙宇中,丁字沽小学是天津地区唯一存在原址、原功能、原建筑的教育遗产,被誉为“废庙兴学的活化石,近代新式教育的摇篮”。
这里不仅“老”,且有一“宝”。在这间教室墙壁的后面是娘娘庙中已封存的彩色壁画。这些壁画是天津市市内首次发现的彩色壁画,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新”,即指今天的讲座,这是于2015年开办的国内首个成系统的文化遗产课堂。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定期讲座,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知识,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漫步校园,教学楼里时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虽是寒冬时节,但令记者啧啧称奇的是,校园里仍有绿意葱茏的古树。在这座既现代又古韵绵长的校园里感受到了一条运河沉淀下来的岁月痕迹,也见证了从历史流向未来的千年文脉生生不息。
亦文亦武,把运河文化传出去传下去
课间时分,伴随着《男儿当自强》的铿锵旋律,同学们在操场上精神抖擞地练起了“八极拳”,时而站马步桩,时而劈掌上步,时而转身腾挪……寒冷的天气里,一套拳打下来,令人热血沸腾。八极拳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早已是丁字沽小学同学们的每日一操。
庞杰告诉记者:“大运河的文化就在身边。我们在考察周边的老社区时发现,这里习武之人众多,曲艺、京剧也盛行,亦文亦武,这里仍保留着很多运河人的传统风俗习惯。”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庞杰带领团队积极联系各方专家,以八极拳作为切入口,着力打造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校园文化,并在全国率先推出文化遗产系列课堂,开设京剧脸谱制作、诗词诵读、曲艺传承、书法研习等课程,教授传统礼仪规范,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文化。
穿行校园,仿佛走进了一座充满童趣的艺术博物馆。雅致的长廊上悬挂着同学们的书法作品;院内的校墙被改造成“艺苑”空间,墙上绘有栩栩如生的“同光十三绝”──十三位京剧奠基人的画像,《西游记》中二十八星宿人物也是活灵活现;尚文的“养正学堂”陈列着各种校本教材,有搜集了明清以来描写丁字沽风貌的诗词《诗声词韵丁字沽》,还有利用文物、非遗、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编写的《国学》《脸谱》《我们学校的故事》等系列教材……
丁字沽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张笑雯是校园讲解员队伍中的一员。在她的导引下,我们走进了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她说:“担任校讲解员,让我对学校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知道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
娘娘庙西大殿遗址如今已经成为了多媒体课堂,不时传出悠长曲韵。一段京韵大鼓《重整山河待后生》、天津时调《秋景》、传统相声《八扇屏》,被小同学们演绎得有模有样。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学生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经常来这里为学生们讲解传统文化的刘儒杰告诉记者,“这所学校的学生有很多都是打工子弟,他们是候鸟型的,一放假就走了。我们在这里传播文化,就是撒了一把种子,孩子们会带着在这学到的东西,回到他们的家乡,把运河边上的文化传出去也传下去。”
把文化遗产课堂教育推向全民,始于这片实验田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曾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的文保专家穆森一直在关注丁字沽小学的文化遗产课堂建设。在他看来,丁字沽小学的办学经验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推广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他说:“我们国家在新时期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在政策转化上怎么把文化遗产推向全民,如何惠及全民。这些年来,大家不断在寻找和尝试一个途径,把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到全民教育体系中。”
穆森说,比如非遗有“进校园”“进课堂”,这些都是一次性的活动,可能一年搞一次或者几次,收效甚微。我们发现丁字沽小学在文化遗产教育方面有基础,而且校史悠久,不可移动文物尚存(娘娘庙西配殿),这些优势在整个京津冀地区也不多见。他们做文化遗产课堂,区别于以前‘进课堂’的方式,拿出固定的课时,固定的教室,让孩子接受全面的教育。经过3年来的摸索和努力,现在学校就像是一座小型的文化遗产博物馆。我们还会定期把国家文物局“红楼橱窗”的内容送到学校,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遗产熏陶。
今年1月,首届全国文化遗产教育展示论坛在丁字沽小学举办。300多位文博界和教育界的专家齐聚一堂,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将文化遗产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穆森说,现在,我们的文化遗产课堂已经在这里生根发芽,未来如果真的能够把文化遗产课堂教育推向全民,应该说就是从丁字沽小学这片实验田走出去的。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