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国庆故纸存珍——新年新婚新风尚(图)
新年,有些青年朋友会步入新婚的圣殿,迎来甜美新生活。恰在前不久,笔者收获一纸20世纪30年代天津泰丰机器染厂推行的新婚牌色布商标画,画中描绘了一对新人正在亲朋好友的瞩目下举办新式婚礼的情景。新郎穿西装,新娘穿旗袍戴婚纱,来宾的衣着也是中西合璧的样子。
故纸展现文明婚礼一瞬,其实新俗的到来与流行经历了漫长过程。众所周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传统婚俗,几千年来在中国人心中是根深蒂固的,当然,种种弊端亦显而易见。清末,西风吹来,有思想开明人士开始参酌中西礼法,提倡既隆重热烈又简便朴素的新式文明婚礼,并率先在沿海发达城市推行。计划举办文明婚礼的恋人不必再到算命馆合婚,也可不交换传统的龙凤帖,只需买来两张新式结婚证,填上新郎、新娘的姓名、年龄、籍贯等,待举行婚礼时由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签名钤印表示见证即可。证婚人一般由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有威望的长辈来担任。
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载了清末文明结婚的细节:“迎亲之礼,晚近不用者多。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同时期的媒体也在关注这一新生事物。1907年10月13日那天,天津的张小田与北京慕贞女子书院的贾玉莲在天津的一所基督教堂里举办了婚礼,新闻描述“中西往贺者甚众,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
1927年,蔡元培主持制定了《婚礼草案》。《草案》以矫正奢侈、消弭诈伪、破除迷信、提倡质朴为主旨,并酌情吸纳了旧礼仪制度中的可用部分,主要内容涉及订婚、通知(亲朋)、结婚等大项。
当时,结婚典礼可选择在家中、饭店、礼堂举办,礼堂正中要准备条案,条案上展示结婚证、鲜花,还有亲朋好友的贺礼。迎娶新娘可用马车或轿车,车辆大多经过悉心装饰,显得五彩缤纷。新娘手捧鲜花,由伴娘搀扶,童男童女在新娘身后托着西式头纱。婚庆仪式上的新人站位一反男左女右的老规矩,新娘大多站在左侧,表示尊贵。礼成后,新人与嘉宾们合影留念。稍后,男方一般会按旧俗设宴款待大家,而有的家庭响应新风,厉行节俭,只是象征性地准备些茶点罢了,有点像茶话会。值得注意的是,文明婚礼中固有的闹洞房环节已逐渐减少。相形之下,集体结婚也应运而生,30年代中期率先在上海、天津、北平等地兴起,让人耳目一新。
新娘的白色或淡粉色的婚纱无疑是婚礼上最大的亮点。白色象征纯洁,但在五四运动前,新人是绝不允许穿白色礼服的。中国人挚爱红色,尤其是在传统婚庆仪式上,而西俗则不然。白色婚纱缘于二百多年前英国王室的道德要求。从此,圣洁素雅之风流行欧美。辛亥革命后,留洋归来的新派女生、思想进步的大家闺秀最先接受的只是西式花冠头纱,再配传统中式服装。二三十年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新式婚纱、笔挺西装成为时尚青年们的热衷,乃至大行其道,且无论婚礼形式或中或西。婚纱伴着文明婚礼犹如清风,一直吹拂到40年代的新人理念。
张张旧照上,页页故纸间,时常可见手捧鲜花、头戴婚纱的新娘,她们娇羞地挽着如意新郎,爱意满满,温馨幸福,一如我们见到的《新婚》图。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