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明岑——画说沽上历史,白描天津故事(组图)
图① 杜明岑塞外写生。
图② 骑马背画夹。
图③ 杜明岑作品《翠屏峰》。
图④ 杜明岑代表作品《风和日丽山河壮》。
改革开放不但给我带来创作激情,还给我带来丰硕的收获。改革开放40年中,我先后创作完成百米长卷《寒秋津卫图》,30米长卷《赶大营风云录》,246幅组画《津沽360行》,山水画巨制《万里乾坤万里春》《壮丽河山》《丝路胡杨驼铃声》以及145幅组画《灵璧石画谱》。40年来,我举办个展十余次,出版画集十余种,被邀请拍摄相关艺术纪录片十余部,发表作品700多幅。
为时代放歌
我从艺65年,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美术工作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脉搏应与祖国的脉搏同时跳动。用画笔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生活,是我的追求。
当1983年,天津市委市政府经中央批准,为解决百姓常年严重干旱缺水的历史,打响了“引滦入津”的伟大战役。我挑选一个擅长写生的画家孙芳与我结伴而行,进行“骄阳似火画引滦”采风写生之旅。登悬崖,上屋顶,爬水塔,险闯独木桥,深入水中村,由源头潘家口、进入大黑汀,再走于桥村,赶往尔王庄,踏上翠屏湖,到达三岔口……与工人战士同吃同住,摸爬滚打20天,完成写生作品近百幅,现场举行汇报展览,鼓舞了工人和战士的斗志,受到时任市长、引滦入津指挥部总指挥李瑞环同志的表扬。全国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天津日报》以整版登载作品数幅,并著文:号召美术界向两位画家学习,深入建设第一线,用画笔反应祖国建设。
长江三峡万里行
1997年,世界瞩目的“长江三峡大坝”到了决战时刻。在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将发生巨大变化乃至消失。我经过近一年的思考和案头准备工作,毅然进行“万里绘三峡”采风写生之旅。我带一助手,荷重近百斤,从重庆到武汉,顺水而下,深入三峡腹地50多个市县镇景点百余处:爬险山,溯激流,眠民居,吊古城,栉风沐雨,饮露餐霜,边走边画,手足胼胝,除广为人知的历史胜迹,诸如白帝城、张飞庙、屈原祠、石宝寨、黄陵庙等外,凡被当地人谈及的人文景观,均被我画了下来。其间,我还画了许多人物速写,比如撑船的汉子、坐船的老人、山城的司机、住在山顶的妇女、挑担的壮工、山娃子、川妹子,以及建设大坝的工人和指挥者。我用画笔将他们一一记录下来。
在大坝截流在即的神圣时刻,我亲临现场,登上最高点——坛子岭,展纸三米,心潮澎湃,墨花飞舞,笔走龙蛇,将举世瞩目的壮观场面收入笔端。
长江三峡万里行,历时40天,我收获了近300幅钢笔速写和彩墨写生。返津后市委宣传部召开了美术界大会,在会上我汇报了“万里绘三峡”的心得和体会。领导在会上提出,要求大家向64岁的老画家学习,鼓励画家们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产建设第一线,用文艺武器为时代放歌!有了亲临其境的体验,又有大批的写生素材,在之后的两年中,我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反映长江三峡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如丈二巨制《峡江民居图》,八尺巨幅《峡江小学》《三峡大坝全景图》《夔门天下壮》、组画《巫峡十二峰》——《神女峰》《翠屏峰》《松峦峰》《飞凤峰》《净坛峰》等。三峡万里行,让我再一次体会到“生活是唯一的创作源泉”的重要性。
翰墨寻缘画草原
当党中央提出开发大西北,建设美丽的大草原时,我于1998年和2000年,两次深入乌兰浩特和阿尔山进行“翰墨寻缘画草原”的采风写生之旅。
天津电视台记者姚志国等与我同行,进入“门松迎客”之松林,登上空灵静谧的“天池”,游览了碧波荡漾的“杜鹃湖”,攀援险峻秀美的“玫瑰峰”,步入火山熔岩的“石塘林”,访察别具风格的“察尔森度假村”,饱饮清清泠泠的“圣水奇泉”,访问了扎根草原的老知青。此后,我都画出了相应的画作。
我还拜访了被评为全国民族大团结模范的女教师王力;采访了当地牧民,并瞻仰了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和乌兰夫办公旧址,收获颇丰。返津后,我出版了相关的画集,举办展览。电视台还播放了相关的纪录片,反响极其强烈。
海河濠江情
当澳门即将回归祖国时,我心情十分激动。对即将结束葡萄牙统治澳门400年历史的重要时刻,我与天津电视台记者陈强,于1999年7月伴着《七子之歌》的歌声,进行“风雨澳门行、笔墨濠江情”的采风写生之旅。我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在短短的半个月中,顶骄阳、冒风雨、迎台风,完成50多幅作品。可喜的是,我将澳门十景:《妈祖紫烟》《葡济寻幽》《黑沙踏浪》《普济连理》《龙环葡韵》《灯塔耸翠》《镜海长虹》《炮台古韵》等绘录在册。同时,在博物馆将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国祯和澳葡理事官谈判的场面(蜡像)以及孙中山故居也画了下来。
在创作写生作品《关闸》时,我遥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听着动人心弦的歌声,含着泪水,心潮澎湃,笔飞墨舞。“关闸即将打开”,澳门即将回到祖国怀抱场景的瞬间留在我的画册中,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其间,我还代表天津画家、天津人民向澳门特区政府和特首何厚铧先生献上两幅国画作品:《远瞩山河壮》《锦绣中华满园春》。在我倡议举行的“津珠澳”书画展览会上,何厚铧、马万祺、崔世安等领导接见了我等一行代表团。
澳门回归之日,由天津电视台拍摄的我的澳门之行纪录片《丹青绘澳门》正式播放,成为津门一件文化盛事。不久,何厚铧先生委托朋友送来他与澳门各界领导持我的画作《远瞩山河壮》的照片,以志纪念,并附信一封:我深切地对天津人民表示谢意,希望加强海河濠江儿女情谊,祝伟大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为历史树碑
我始终坚持一个理念:画家对祖国和人民负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用人民赋予我的画笔,为历史树碑,为人民立传。
“画说天津”是我人生的目标之一。从1984年至2018年这34年中,我完成“画说沽上历史,白描天津故事”三部曲创作。
第一部是历时20年(1984-2004)完成的百米白描长卷《寒秋津卫图》。我生在运河之边,成长在海河之岸,熟悉天津,了解天津,热爱天津,更有责任画天津。
历史学界有一种说法,5000年历史看西安,1000年历史看北京,当代历史百年看天津。我在读一些天津史著作中发现:天津既靠河又近海,她坐落在朔风呼啸的北国,又不乏江南妩媚的气质。天津,既传统又现代,她充满了东方的古典韵味,又到处可见泊来的人文景观;天津,既古老又年轻,她从远古走来,又率先登上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道。研究发现,清末民初,天津是码头文化、乡土文化、市井文化、妈祖文化、雅士文化、宫廷文化乃至西洋文化融为一体的多元化城市。
我借鉴《清明上河图》的经验,而又不同于此图,决定用十个分卷,全景式表现津城盛境。该图是以运河为轴心,从上游至下游顺水而下,分为十个分卷,内容为《御河人家》《寺庙紫烟》《估衣老街》《三岔河口》《洋务新政》《东路殡葬》《鼓楼钟声》《天妃出巡》《老三不管》《直沽水寨》;十卷能分能合,分则独立成章,合则相得益彰。画面人物14640人,建筑2280所,树木1327棵,商贾老字号343家,桥梁11座,船只367条,车马584辆。2005年,《寒秋津卫图》被选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该画卷首次在天津博物馆甫一亮相,即轰动津门。据报道,一周之内,观者达4000多人次,一时间被百姓传得家喻户晓。全国报刊纷纷报道,《天津日报》破例用两版刊登此作。著名文史专家罗文华先生著文称:“这是天津的清明上河图,他是一幅沉潜往复之作,一件宁静致远之作,是真正的巨制。”天津电视台曾两次将其拍成专题片,香港大公报闻讯赶来,进行专访,天津电台张楠访谈录亦对我进行专访。
此画卷筹备出版时,著名画家孙其峰,为其题写标题,周汝昌老先生看了作品后,拍手称赞,并为此做了题跋:“直沽爽气望中收,津海真容岂蜃楼。市井繁华连锦绣,川原澄映叠丰稠。万重丘壑思无竭,一脉丹青水欲流。故里风光何处驻,上河新本卫城秋。”
再现“赶大营”
第二部作品是《赶大营风云录》。赶大营历史发生在一百多年前,阿古柏发动叛乱,妄图将新疆从中国国土分裂出去,建立哲德沙尔汗国。俄国也趁火打劫,占领伊犁。新疆危在旦夕,清政府派遣左宗棠为西北钦差大臣,带领十二万清兵征程万里到新疆平息叛乱。天津杨柳青以安文忠为首的三千货郎,随军做生意以保证军队后勤供应。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千货郎满天山。征战十余载,最后取得了胜利。天津人赶大营,也留下一段佳话。
这一历史事件,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三大事件。其历史意义:一是天津商帮在收归国土中立下汗马功劳;二是百艺进疆,拉动了西北和新疆的经济繁荣;三是形成自发移民,至今杨柳青大营客后裔,已达60多万人,谱写了民族大团结的篇章;四是使得古丝绸之路延伸至渤海之滨。
我从2009年开始先后四次赴疆,进行“寻踪大营客之路,墨洒戈壁滩之情”采风写生之旅。如果说2009年是八千里路云和月,2010年则是两万五千里长征。当时,76岁的我,行走南北疆8个地区,涉足50多个县镇景点,险闯魔鬼城、三入胡杨林、深入大峡谷、勇攀千佛洞、顶风画雪山、雨中画塞湖、墨洒火焰山、夜画烽燧台、探索古驿道、进入无人区、深入蒙古包、走访故乡人……我完成百余幅写生、速写作品,拍摄照片5000多张……
我带着收获,带着激情,带着重任,用三年(2010-2012)完成了长卷《赶大营风云录》。同时还创作了几十幅表现大美新疆的《峡谷驼铃》《胡杨颂》及组画《树老根弥状,枯木艳阳秋》等作品。用脚步丈量出民族风情,用画笔表现人间真情,用心血还原出津疆深情,我很自豪。
创作《赶大营风云录》,我采取白描方法绘制了30米长卷。该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卷,定题为《赶大营风云录》。三卷中分为十二个节点,十二个故事:《沽上人家》《随军西征》《背井离乡》《征程万里》《大营商旅》《西出阳关》《风餐露宿》《开辟驿道》《敌我鏖战》《欢庆胜利》《百艺进疆》《春满天山》。
随即在津疆两地举行《赶大营风云录》特展,同名作品集出版,《杜明岑:赶大营的天津画家》文献纪录片制成并播出。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给予高度评价,并为作品题跋:“南下南洋,北闯关东,西走西口,谁赶大营,随军远征,万里安生,垦荒散花,惟杨柳青。”冯先生还评论称:“杜明岑先生再现津人赶大营全貌,钩沉历史,巧构宏图,笔墨老到,诚佳作也。”时任新疆美协名誉主席哈孜·艾买提,读画后感慨万千,用维文题跋:“伟大历史艺术再现。”天津美术学院时任院长张世范为画集作序谈道:《赶大营风云录》是杜老先生倾注其艺术生涯的全部热情、精力、学养和艺术功力的绘画精品,诚属稀有珍贵,它必将流传于世,与古代《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等长卷之佳作相媲美,将接受时间的检验。
《津沽360行》,绘出“老天津卫”
第三部是《津沽360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区域都会呈现出多姿多态的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千百年来形成的“五行八作”即“三百六十行”,便是民俗之一。天津在清末民初的三百六十行达到极致。我是典型的“老天津卫”,对此不仅熟悉,而且喜欢,甚至能吆喝几声。
我对这一题材的创作,指导思想很明确,即以社会底层小人物为主,着重表现旧时代散落于城郭内外的店肆作坊,以及走街串巷或在集市庙会上摆摊设点的小商小贩,还有那些在城乡劳力市场上等候雇主的散工。这些人风尘碌碌,胼手胝足,凭出卖劳动力挣到微薄收入以养家糊口。但在历史上,他们为满足百姓衣食住行诸方面作出了贡献。
所谓360行,远不止这个数字,我从中选出比较典型的246个行业,分为六个篇章:“小吃日用篇”“修补工匠篇”“市井服务篇”“文化娱乐篇”“农耕行旅篇”“旧俗陋习篇”。
在“小吃日用篇”中,包括卖面茶、卖炸糕、卖豆腐脑、卖切糕、卖包子、卖煎饼果子、卖药糖、卖糖堆儿等;在“修补工匠篇”中包括修理雨伞、修理笼屉、磨剪子戗菜刀、弹棉花、修鞋匠、锔盆锔碗、焊铜器焊锡器等;在“市井服务篇”中,包括剃头、拔牙、打煤球、杀猪、修脚、水铺等;在“文化娱乐篇”中,包括泥人张、风筝魏、木雕刘、刻砖刘、杨柳青年画、拉洋片、吹糖人、捏面人、卖小金鱼等;在“农耕行旅篇”中包括碾米、捻船、补缸、拉洋车、赶马车、搬运工等;在“旧俗陋习篇”中包括算命、看手相、棺材铺、鬼市、大烟馆等。
每幅画辅以三四百字的说明文,讲述天津民俗故事,增加其可读性和趣味性。展出和出版后,津沽大地的观众与读者表示,看着非常亲切,十分喜欢。历史学家、文化学者罗澍伟先生为其作序,写道:“人生许多辉煌,多半在于冷静地凝结;人生许多境界,多半在于不间断地向往和追求。以《寒秋津卫图》《赶大营风云录》和《津沽360行》而论,可视为杜老几十年来不懈追求的,反映天津历史文化和民俗的‘画说沽上历史,白描天津故事’的三部曲,难能可贵!每一个画面,都蕴含着杜老的生命磨砺之美。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一辈子的寻找,往往不在他处,而就在咫尺之间。”
为江山写照
我有三方最喜欢的压脚印章:一是“吾爱华夏大好山河”、二是“待我把江山图画”,到了晚年又求篆刻家刻了一方印“踏遍青山人未老”——三方印章代表了我的心声与追求。
四十年来,我走遍大江南北。我利用自己擅长写生和速写的优势,在祖国大地上留下我的足迹和墨迹,速写和写生作品近万件。其中,我最难忘而收获最大的,莫过于1997年“万里绘三峡”归来创作的《峡江民居图》《巫峡十二峰》,2000年从内蒙古写生归来后创作的《石塘神韵》《门松迎客》,2002年从安徽奇峰异石山中归来创作的145幅组画《灵璧石画谱》,以及2010年从新疆写生归来创作的《丝路回荡驼铃声》《峡谷驼铃》《雪月风韵图》和组画《胡杨颂》等。
2009年,我受市委市政府委托,为新建成的天津宾馆贵宾厅和会议厅创作了称为天津山水画之最的《壮丽河山》(11米×3.5米)和《万里乾坤万里春》(11米×4.6米)。《壮丽河山》表现浓郁的秋色,以金黄色为主调,在太阳光照下,峰峦叠嶂的浸染,溪流潺潺的明净与红叶灿烂的热烈,寓意大地富饶、喜庆、硕果累累和欣欣向荣。《万里乾坤万里春》显示了满园春色,以淡绿色为主调,阳光明媚,青山绿水,白云飘飘,绿树成荫,给人以清新、向上、和谐、安静、希望之感。这是我第一次创作如此巨幅的山水画作,在创作中我以极高的生活热情,博大的胸怀,心存天地,感悟自然,挥洒笔墨,运用各种手段,畅怀舒志,表现出无限的生机和磅礴雄劲的气势。2017年,我创作的《丝路胡杨驼铃声》(10米×3.5米),以“风和日丽山河壮美”为立意,被誉为天津山水画的代表作。
踏遍青山人未老
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已入耄耋之年。砚田耕耘65载,平生翰墨写春秋,创作作品5000多幅,写生速写近万幅,发表作品700多幅。这一切,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后的40年中实现的。正如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在我的文集序言中的评语:“半生扶贤育桃李,甲子勤耕硕果香。”是改革开放为我提供了创作舞台,是改革开放给了我创作激情,且让我有了这么丰硕的收获。
书画家多为长寿者。我虽已入暮年,但祖国的发展变化,一直鼓舞着我。我感到还有许多画要画,还有许多事要做。在余下的光阴里,我将时刻以“笔耕大地魂附体,墨翻衫袖我方醉”鞭策自己,以“踏遍青山人未老”激励自己,继续努力,生命不息、耕耘不止。
许多朋友问我艺术人生的体会与感受,我总结如下数语:“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要为历史树碑,为人民立传,为江山写照,为时代放歌。艺术感悟六句话:追求之志,激动之情,艰难之路,寂寞之道,痛苦之极,快乐之慰。”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