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西青邓店村史记忆馆——老物件见证改革成就
在西青李七庄街邓店村,有一家村史记忆馆,这里的一件件珍贵展品,串起了邓店村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40年,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
当记者和80岁高龄的张学甫一起走进邓店村史记忆馆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生动的老照片、一个个斑驳的老物件、一座座精致的沙盘模型,犹如一幅展开的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画卷。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展览品,见证了邓店村的发展历程。
张学甫指着一个个老物件对记者说:“这些是老农具,这是个耠子,过去耕种的时候得先耠地,这是头一道工序。用的时候人在后面扶着这两个把,套包套在牲口脖子前面,让牲口拉着套往前走。现在都改成机械化了,这些农机具都没有用了,存放在记忆馆里让人们参观、回忆。”
“像耠子这样的农具,在三四十年前是农民的主要帮手,如果再有一两头好使唤的牲口,每年的春种秋收,农民们就能省力不少。”张学甫回忆说。
随后,张学甫站在补袜子的工具前久久不愿离去。“这些工具都是以前家里离不开的平常物件,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过去这叫袜楦,是补袜子用的。老话说,做好新袜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生活好了,不会再这么穿了。”
农具也好,家用工具也好,这些老物件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有些遥远,能让大家都有直观感受的就是住房的变化。从几十年前的土坯房到现在的楼房,邓店村可以说是整个西青区住宅变化的缩影。当年打地基的情景,张学甫老人还历历在目。
张学甫指着记忆馆里挂着的一张张照片说:“这些是我们村奠基仪式那天的场面,这还有一张我的照片,我当时在监理组。”
如今的邓店村农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机械作业的效率是牲口拉耠那个年代望尘莫及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美好生活。邓店村的村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更有文化长廊、十月书画社这样的品牌文化,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乐活家园。
邓店村党总支委员陈子有说:“改革开放40年,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口袋也富裕了,在物质富裕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要跟得上。为此,我们村打造了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村史记忆馆,今后邓店村还要打造更多休闲娱乐设施,让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