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冯骥才——二十年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图)

《漩涡里》,冯骥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推荐理由:本书完整、真实而又细腻地记录了作者文化遗产保护的心路历程。从第一次记录临危老城,到记录《人类的敦煌》,再到抢救老街,冯骥才意识到城市现代化所导致的传统文化流失,终会有一天使我们丧失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他把保护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天职,用知识分子的行动抵抗着大众历史精神缺失的忧思。

  了解一个城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它的建筑和古迹,就像故宫、天安门之于北京,杜甫草堂、武侯祠之于成都,天津呢,就数民园体育场和五大道区域。这些穿越历史的物体,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记忆,它们是打通古今的隧道,用存在本身进行着特别的讲述;如果有一天它们消失了,在文化精神血脉上我们也就成了失忆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旧城改造”,将所有承载着历史和记忆的老城推到了濒危边缘。当人们迫切地追求改善生活空间时,只有冯骥才先生意识到,我们民族正在摧毁自己的文化。为了留住自己熟悉的家园,从抢救老街开始,他一步步地步入文化遗产抢救的漩涡,从此开启了曲折、坎坷的二十多年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用冯先生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本生命的书,它艰难地讲述了冯先生从文学跳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心路历程。

  所有认定的使命都要坚持下去

  冯骥才是一个命运感极强的人,在他的文字中,经常出现“命运”一词,这是一种对生命的认知。也是个人对自己生命状态的理解,是一种对无法改变过去和无法预知未来的无可奈何的接受。冯先生一生中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型──由绘画到文学,再从文学到文化遗产保护,他喜欢用“命运的驱使”来归结这种转变。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历史的发展趋向一种必然存在的结果。为何会有这种结果,冯先生在追索自己的精神历程、不断地梳理自己的心灵史中寻找着答案。他以个人命运见证着时代历史,又在时代历史中让个人命运在行动中得到全新地展开与释放。

  由绘画转入文学,是他选择用真实的记录回应历史。这是他第一次转型,主动投入到文学与时代连接中,完成他记录和反思的使命。

  由文学到文化遗产保护,是他选择用行动拯救历史。冯骥才先生走近文化遗产保护起源于两次卖画救楼的经历,一次是抢救迷楼一次是抢救贺秘监祠,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能够带来文物的保护时,他便愈发得靠近民间文化艺术。真正开始刺痛冯骥才的,是日常生活中文化遗产的迅疾消失。强烈的刺痛,一把将他推向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漩涡。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也是中国人的共同语言。它们像DNA分子一样编织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核。如果这一切都不存在了,我们的民族也就断了根。冯骥才是一位有担当又有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面对扑卷而来的文化遗产破坏,他坚定地说:“我是文化人,当文化遭劫难时,必须站出来!”抢救文化遗产,就是他的使命。没有资金,他卖画建立私募基金;缺少大众的支持,他就四处宣讲,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政府急于“旧城改造”,他就向各级官员呼吁老城、古村落保护,申请国家专项基金建立保护项目……

  这些行动在书中记录起来不过寥寥几万字,却消耗了冯骥才人生最宝贵的二十年。在冯先生的大树画馆中,收藏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保护档案,但这些极具规模的档案却仅是全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档案都是冯骥才自己记录整理的。大树画馆里每一部书的每一张插图,都是冯骥才亲自监制完成。如《中国大同雕塑全集》的十万件雕塑,冯先生要亲自请摄影师来拍,拍完后再进行整理、印制,这一工作耗时而繁琐,而整个工程的费用都是他自己承担。这一套书能出来,是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困难程度难以想象。而在大树画馆,在冯骥才这二十年的行动中,这样完成的数目、资料还有太多太多。

  他从书斋里走上十字街头,将自己置于时代历史、民族文明的漩涡中心,以纵入的方式完成了自己对社会历史与生活的驾驭和回应。

  精卫填不了海 但精卫是一种精神

  冯骥才在《漩涡里》提到,敦煌是他的课堂。他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为敦煌写作,而走进敦煌,也为敦煌背后的一段历史所触痛。二十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利用王道士的无知“盗买”了敦煌藏经洞的大批文物和经书,致使中国最珍贵的文物落入国外博物馆,至今无法追回。这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悲剧,也是无可挽回的耻辱。幸好,当年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王国维、罗振玉、向达、刘半农、姜亮夫等,在得知自己的文物被盗取后,一边向政府请求动用公器把残余的敦煌遗书运回北京保护起来,一边在海外将丢失的经书一页一页抄回来。最让冯骥才感慨的是,当时藏有敦煌经书的法国国立图书馆不允许中国人抄录,只能看。于是陈寅恪、刘半农他们每天带着几片干面包,从早到晚,在阅览室一边看一边尽力地把内容背下来,出来后再拿笔记录下来,然后再进去背。如此反复了不知多少次,才将遗失的文献一字一字地抄回来。这种对神圣的传统文化的守护行为,感动了冯骥才,也启发了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即便是亡羊补牢,也必须做起来。

  这是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的精神理解与行动传递,也是自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爱国启蒙、直面现实、担负社会责任、永不妥协的传统延续。

  在中国的现当代历史中,民间文化一直处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状态。战乱时,民众生存是大问题;和平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又成了大问题。喘息之间,除了民俗学者,只有对人文精神十分敏感的知识分子才会关注到民间文化的存在状态。

  冯骥才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谈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行动问题。这是他由二十世纪初中国那几位抢救敦煌经书的知识分子身上感染到的神圣与崇高,也是他卖画救文物、经历天津旧城改造的切肤之痛体验得来的。在《文化责任感》《到民间去!》《思想与行动》等文章中,不停地呼吁着文化责任感,呼吁知识分子行动起来。

  曾经有人质疑他:你靠自己能救得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吗?你这不是精卫填海吗?

  冯骥才回答:个人怎么能救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卫填不了海,但精卫是一种精神。

  《漩涡里》是冯骥才二十年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中思想与行动的结晶,他最终将文化遗产保护从个人层面推向了国家层面。这位行动的巨人,用自己的实践深化着自己的思想。冯骥才说,责任感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良心;文化责任感也是一种社会良心,更准确地说,应叫做文化良心。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注与反思,最终要落实到现实中去,那么知识分子本身就是最好的实践者。

  为未来保护历史

  书中有一个很悲伤的故事,冯骥才他们这些普查人员在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调查时,在甘肃发现一个老太太唱的民歌“花儿”极其珍罕。他们想把歌录制下来,但没有录像机,就马上回到北京设法弄到一台摄像机。申请报上去几个月录像机才拿到手,他们迅速赶到甘肃,却只见到那老太太的女儿。她说老太太上个月已去世,临死前还说:“他们怎么还不来呵!”

  像这样悲痛的故事,在冯骥才的文化遗产保护路上数不胜数。文化遗产保护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它们消逝的速度。时代历史留给人类的伤痛,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太多的文化遗产在现实洪流之下被摧毁。拒绝遗忘,就是拒绝悲剧再次上演。守护好我们的民间文化,才能守护住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二十年的文化遗产保护路上,冯骥才做了大量的民间文化保护的普及工作,他要在保护观念上启蒙民众,将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传授给民众,让他们首先在观念上接受,其次在行动上落实。同时,冯骥才在国家层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与实践。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部法规的颁布,不仅对现已展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也对社会民间文化认知,提供了一个国家层面的文化价值观。在民间层面,民众开始关注传统节日,关注传统文化存在状态,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价值观念上,保护意识都得到了提升。

  尽管如此,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依旧漫长。民间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所传承下来的特有的传统、习惯、精神、情感等,是一个民族精神与心灵的归宿。保护好民间文化,才能让我们的民族拥有未来。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