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与你共赴一场白雪之约”——王大成山水研修班白石山雪景写生(组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李盟、吴凤霞报道) 己亥之初,家家户户还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本属于戊戌之冬的那场雪还姗姗未来。2019年2月11日 天津文学艺术网王大成山水研修班一行五人驱车穿越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开始了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风景区写生之旅。

       白石山,雄居八百里太行山最北端, 集“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张家界之秀”,有“北方小黄山”之美誉。因其山体遍布白色大理石而得名。景区面积五十四平方公里,最高峰佛光顶海拔两千零九十六米。他就像矗立天地间的处子,璞玉一般独自美丽着。初到此地,无不感叹,北方竟然有如此奇山!山势挺拔险峻,有三顶六台九谷八十一峰,峰峰挺拔,谷谷幽深,悬崖绝壁通天拔地,经历亿万年的自然洗礼,依然伟岸伫立。

       当汽车驶进白石山景区,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仿佛夹道欢迎的兵士,威武雄壮,一条白练似的大道一直把人引进山脚的“风凉山庄”。自持一份冰清和淳朴的小山村,以一份田园逸趣和悠然,遗世独立,恍若隔世。




       在王大成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不顾旅途的疲乏,卸下行李,就支起画夹,拿起画笔,站在农家住所的二楼平台,仰望天边山脉画起来。当夕阳如害羞的孩子在山间捉迷藏,大家信步走向田野,山里的凉风在草树之间穿行,脚下干涸河道的鹅卵石和岸边粗壮的古树与远方的巍峨高山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时光的亘古。即使萧瑟的景象也引得大家连连拍照!王老师又结合大家各自照片讲解选景与国画构图,大家结合老师指导,开始写生练习。

 




       第二天,大家早早起床,住宿的“东家”兴奋地说:“你们盼望的雪,终于下起来了,山上的雪已经很厚了”啊,大家兴奋极了!乘坐缆车到达山腰,鹅毛大雪如精灵漫天飞舞着,大家仿佛闯进一个入幻如梦的冰雪世界!许多人见过这里娇艳的春,凉爽的夏,斑斓的秋,很少有人能一窥雪中干净的冬。置身其中,仿若走进《冰雪奇缘》的童话世界,周围峰林挺拔,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松柏成林,衰草遍布,玉树琼花;远处云雾缭绕,寂静弥远,仿若仙气飘荡,天然纯净,野趣十足!

       白石山近几年晋升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所以除了自然环境之美,旅游设施防护和管理也是超一流。大家按照旅游路线所行路程都有景区管理人员清扫过,所以可以放心前行而不至滑倒。顺着山路或栈道,移步异景:穿过幽深的“小洞天”,路过诙谐的“八戒娶妻”、险峻的“侧身崖”、形态各异“风云际会”、诡异的“天衣有缝”、巍然矗立的“双雄石”,浪漫的“山盟石”和“情人谷”,活泼的“海豚出水”,浮想联翩的“姜太公钓鱼”;偶遇瞬息万变的云海;观察太行山独特的山形皴石:除了“斧劈皴”外还有“折带皴”“海螺皴”“书页皴”“刀刻皴”等。
 
      穿过此地独有的大片红桦林,树干深红,挺拔修长,翠盖遮天,如红妆出浴,千娇百媚;在雪中,大棵的松柏,如高雅隐士,端正修长,玉树临风,令人叹为观止!到达山顶,想到白石山在战国时期,一山分燕赵,在宋辽对峙时期,一山分两国。如今登上白石山巅,北俯田畴,东瞰狼牙(山),南览群峰,西望五台(山),似置身天外仙境,会由衷地生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精神超脱感。



       大家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美妙,鬼斧神工,造化天成,不停拍照录像,争抢炫耀自己的“杰作”。王老师不顾腿上旧伤,没有休息的意思,除了拍照,随时讲解国画要素,抑制不住创作激情,拿出笔墨纸张,边讲边画,山上气温极低,没画几笔,毛笔就冻住了;换水笔再画,又冻住,只能哈气再画,再哈气,再继续画……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雪景画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早在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雪的形色质就被赋予了喻象的表现,雪的物理、物状与人的性情联系起来,具有了抒情言志的表意功能。雄浑肃穆的山体配以素洁的白雪更显灵动超逸,凝厚朴重。澄澈心境和虔诚态度,充溢于作画中。在一片冲淡寂静的荒寒雪景中荡涤情操,观物怡情,让我们于物理、画理、情理上并蓄兼得。老师强调了,雪景写生、创作的独特之处,对整个构图的起承转合的分析,对山石结构要心中有数,古人讲置陈布势,经营位置,说的就是构图要像行兵布阵一样,要仔细推敲,要有经营的理念,要会移花接木和独特的审美造诣。



       中午时分,阳光穿破云层金光四射,光亮照耀在每个人的身上,为寒冷的山野带来明媚与暖意。大家团团围坐,嬉笑打闹,唱歌舞蹈,吃着自备的午餐,有志同道合良师益友陪伴,胜过任何珍馐美食!傍晚,在夕阳染红天边时,大家恋恋不舍的乘最后一班大巴车返回山下。
 
       想到王老师经常以传统笔墨为基础教学,“师古人”得古人之法,与“师造化”“中得心源”深度统一,即使是眼前之景,也能以郭熙之山、龚贤之树或倪瓒之水联系讲解。“愿子勤之,可忘笔墨而得真景”——隐居太行之洪谷子得遇仙人老叟点化,今人也受益颇多吧!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