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艺海采珍——画家张志连(图)



    张志连,字:会之,别署阿之,1949年3月生于天津。自幼喜好涂鸦,六十年代初得益于贾宝珉先生的启蒙与书画结缘。从军十九年从未辍笔,曾涉猎版画、宣传画等。转业后从事老年教育和教学工作二十余年。专工写意花鸟画及篆刻,期间有幸得到赵作梁先生的悉心指教,后又拜孙其峰先生门下,成为其入室弟子。其作品既重视传统又能博采众长,独抒创建。形成了造型准确,笔墨清新,构图严谨,意境优雅的绘画风格。

      篆刻师从辽宁篆刻家刘占鳌先生,以汉为宗,作品注重书法意趣,章法大开大合,收放自如,津门书画界多有称道。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获奖,被收录于《世界美术集》(华人卷)、《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集》、《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集》、《当代篆刻家大辞典》、《当代印誌》等专著数十种。各种媒体多有作品发表,并赴台湾、香港、日本等地展出。

    现为: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印社副秘书长、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楹联书画院院士、天津楹联书画院副院长、津门书画院秘书长。
 



网评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周月庆/文)张志连的小写意花鸟画既遵守中国画的笔墨虚实相生、寓情于景的审美原则,又能处理好透视关系与层次关系,从而使画面产生深远的空间感与真实感。以光色变化体现的感情色彩,尤能使人感受到金秋气氛的洋溢与祖国大地处处明媚的生机。人们由此获得美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为了强化色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使其在绘画意义上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他在恩师孙其峰口传亲授下,较为完美地做到了在创作状态下使作品的绘画性和精神性相融合。作品《春晓》、《秋实》就是作者在强调作品绘画性的前提下展现创作者的精神性,展现那种只有绘画才能展现的精神性的典型特例。 笔者在与张志连的交谈中,他深有感触地说:“几十年绘画求艺的风风雨雨使自己大彻大悟。在从艺的过程中绝不刻意去包装自己,也不运作市场。”但他将每幅画的生成视同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传统的文化积淀和个人的情感灵性流贯其中,在交感契合的关联中绘画已不再是自然的奴隶。

    “为有源头活水来”,那源头应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在进入绘画状态时,一种朦胧的意象在逐渐地清晰起来,为使表达方式的绘画语言能准确传达出那种感受,必须使绘画语言以及形式语言从物质属性中分离出来。在分离后的重新组合中,“度物象而取其真”,改变物质属性的形质,融入自己的性情和精神。 张志连说:“恩师孙其峰在作画时要求我的作品中一个形、一条线、一片色、一块墨都应该是经由心灵过滤后而生发出的‘染色体’,当这些带有‘染色体’的情感符号达成有意味的形式组合时,画才真正地有了灵魂、有了生命。”

    在张志连的诸多作品中,无论是漫山遍野的迎春花开,还是群鸽鸣唱;无论是月光下苇塘中憩息的白鹭,还是晚秋田原中觅食的群鸡,都反映了著名国画家张志连为人处世的宽厚与包容、从艺作画的淡定与洒脱。作为孙其峰的得意门生,张志连的绘画作品从几年前就引起了艺术市场的关注,多家拍卖公司相继上拍。我们有理由相信,张志连这一代的艺术家,其市场定位会一年高过一年。    (作者:周月庆)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伊涵报道)在孙其峰众多弟子中,张志连祘得上是刻苦用功的一个。七、八年之前,他还在工作岗位上,沒有整块的时间展纸作画,只能画些小品,更多的时间则是看书。《孙其峰画集》常年伴隨在枕畔,一看就是半宿。为了加强记忆他尝试用普通签字笔临摹老师的作品。他借助搞过木刻的基础,运用黑白灰的线条排列,把原作表现得维妙维肖,仅仅两个多月时间就画了厚厚三大本,近300幅。

    著名画家贾宝珉老师看过之后说:“我们上学的时候都这么画过,这是基本功,不过沒你画的这么精细,这得下多大功夫啊"!史如源、孙长康、阮克敏、郭书仁、王之海、王振德、赵作梁等老画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孙其峰看过之后高兴的说:“你是我学生当中最用功的一个"。张志连的花鸟画近年来渐入佳境,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与他平时的刻苦认真、一丝不苟、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         (作者:伊涵)




    (柴德森/文)翻开张志连的画集,一股清新淡雅的感觉扑面而来。漫山遍野的迎春花中,一群鸽儿在鸣唱;月光下的苇塘,几只白鹭在小憩;晚秋 的 田园,群鸡在相互觅食;皑皑白雪中,雉鸡在树丛间嬉戏…….这些“再造生灵”会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爱心,驱散都市喧嚣带来的疲惫。观其画作,较比多少“热爱大自然,与生物和谐共存”的说教更富感染力。

    张志连主攻小写意花鸟,取材较为广泛,鸟兽鱼虫、花石树木均有涉及,尤以鸡、鸽、鹭鸶、八哥等入画较多。所绘形象不仅造型准确生动,而且有笔有墨,构图疏密有致,用笔刚柔相济,浓淡干湿相宜。画家作画,注意将主体部分刻画细致入微,一丝不苟;配景则大刀阔斧,恣意挥洒,这种鲜明对比,给人一种“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感觉,也使所绘花卉似芳香四溢,所绘禽鸟似灵动有声。可谓“画鸡欲画鸡儿叫,唤起人间为善心”。读者心灵会因接受艺术感染而震撼。

    “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于反应而在于创造。必经创造方能产生艺术之美。凡单纯模拟自然,模拟生活,模拟人物,模拟他人作品,皆不能产生艺术之美, 亦不得称为创作。”作者少年时得益于著名画家贾宝珉先生的启蒙,后又得到孙其峰、史如源、郭书仁、赵作梁诸先生的指导,常年孜孜不倦,勤奋创作,既能博采众长,又敢于创新。经数十年人生与艺术的磨练,逐步形成了其构图简练而不失气势,用笔随意而不失法度,用墨大胆而不凝滞,用色淡雅而不乏味的绘画风格,达到“胸中备万物,笔端有造化”的境界,这就是攀缘于高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品质的境界。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