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乡情回望——消失的古村落张贵庄》出版发行发布会在津举行(图)

不忘初心,留住乡愁

《乡情回望》出版发行发布会现场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3月10日上午,由东丽区汇海里居委会主办的《乡情回望——消失的古村落张贵庄》出版发行发布会,在东丽区汇海里居委会召开。发布会上,作者王金厚先生代表编写人员介绍了此书的编写过程和内容,作者王佩翔、李少宗做了补充发言。编辑部人员、张贵庄村民代表、原本村的领导及新立街、区文广局、区图书馆、社区居委会领导进行了座谈发言,对此书出版给予高度评价。

作者王金厚代表编写人员介绍此书的编写过程和内容

作者李少宗做补充发言

作者王佩翔做补充介绍

东丽区文广局副局长潘迪钦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东丽区新立街副主任陈占彬感谢作者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参会村民代表因书回顾了张贵庄村的许多往事感慨万千,同时也感谢书作者为张贵庄的晚辈后人留下了一份精神财富。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上,还向有关单位赠送了《乡情回望》一书。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乡情回望——消失的古村落张贵庄》,以抒情的笔调、散文式的手法,书写了张贵庄这个古村落的昨天与今天民风、风俗和历史发展。从祥和村落,温馨乡愁,漫长史说,乡俗民风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可张贵庄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历史演变过程,并以一个崭新的小区,预示着未来走向。有力诠释了古村落村民的炽热爱国情怀,饱含深情的留住了张贵庄的乡情与乡愁。此书文图并茂,通过配发的众多图片资料,手绘插图,国画绘事和新闻图片的形式,力求新颖、活泼,深化主题,增加了此书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不失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和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及文学价值。

乡情回望——消失的古村落张贵庄

向有关单位赠送《乡情回望》

作者王佩翔、王金厚、李少宗合影留念

嘉宾合影留念

嘉宾合影留念

  参加此次发布会的有东丽区新立街领导,区文广局领导,区图书馆领导,东丽区汇海里居委会的书记和主任。此书编辑部的王志民、赵金陵、李雪、宁普新、李学旺。和原张贵庄大队的部分领导蒋汝勤、王文宝、刘宝珍等,及张贵庄村民的代表郭子元、张同立、张同恒、徐明华、张广金、赵桂林、李学宾、赵桂华等参加了本次发布会。

 ---------------------------------------------

写在《乡情回望》发布时

文/王佩翔

  津城著名玉文化专家、国画名家王金厚先生在撰写了几部玉雕艺术的专著,编印了十多本画集之后,近日又推出了一本新书。不过,这次出书与他的专业研究和艺术创作毫不相干。从书名即可看出这是一本表述桑梓情怀的呕心之作。

  《乡情回望~~消失的古村落张贵庄》,这对关心天津发展,热心津沽旧事和曾经生活在津郊热土上的人们会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与亲切感。因为张贵庄村也曾是津东历史悠久,地位优越,十分有名的村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市镇建设的扩展,它和许多农村一样在生活与风貌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脱胎换骨的变迁,既让人们为日益改善的生存环境和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而兴奋,同时又似乎有某种失落般的乡愁而感怀。

  王金厚先生曾经是张贵庄村土生土长的乡民,从小就得益于这方土地的滋养,感受于这里民风的熏陶。这里曾洒满了他儿时的欢乐,刻印下他少年的记忆,培养出他青春的志向,见证了他壮年的努力,也预置了他晚晴的归宿。所以他依恋于此,忠诚于此。在他事业有成赢得名望之后他要报效家乡,为如今浅淡依稀,渐被淹没的故乡做一点实事儿,为晚辈后人留一份精神财富。特别在退休之后,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热土,对即将消失的村庄梦牵魂系。创立荷花淀派的老作家孙犁曾有诗句:“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也正是金厚先生此际的心态,写这本书是一直萦绕在他意识深处的一个梦,也是他心念已久的夙愿。但是,由于他在玉文化学会和多个画院的组织工作及社会活动,使他无暇顾及此事。到二O一九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大家的社会生活,二O二O年的居家避疫却让他得到了放下手头工作投入写作的机会。于是他拿起了文笔一泄乡愁。 有位学者曾对“乡愁”做过解释,他说“愁”是一个农耕文化词汇,“秋实心牵即为愁。这是本义。由于对秋获深深地持久地牵挂,洐生出现在词义的忧虑之意。乡愁之愁,达意而内涵深邃,一字千钧,破题有声。桑梓之情,赤子之心。”这也说出了金厚先生组织撰写这本书的一派真情。

  流年似水,万物苍桑。挨动笔描写张贵庄村时,故土已然“换了人间”,他年轻时的张贵庄烟景不再,旧迹无存。村里的老人也多已谢世,能知道村中故人旧事者寥寥可数。他知难而进,一方面组织写作小组分头搜寻文图素材,另方面进行多次的访问座谈挖掘坊间线索。此间,他列提纲拟标题,沟通社区领导,家访村中乡亲,连绘制插图、拍摄照片都亲历亲为。这对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来说,怎不令人肃然起敬?有位早已退居的老书记说:“金厚这是做了一件村里几届班子想做也没有能力做的大好事,不然,再过若干年没人知道张贵庄村是怎么个来由了。功德无量啊。”

  在《乡情回望》的撰写中,在有关张贵庄文化活动一节里,原稿曾介绍了张贵庄人引以为骄傲的王金厚先生。文中简要描述了他在全国玉文化领域和我市美术界的成就及声望。然而,在成稿初审时就被金厚先生删掉了。他觉得,这本书是献给家乡父老的,在父老乡亲面前眼里他是晚辈后生,他说“在生我养我的这块热土上,我是故乡的子孙,无需多着笔墨。”先生的赤子情怀可见一斑!

  经过一年多的查访、搜集,和撰写,《乡情回望~~消失的古村落张贵庄》一书终于在躲避新冠疫情中,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喜庆之年与读者见面了。作为本书撰写的参与者也从中学到了许多正能的好品质和华夏文明的优良传统。《诗经.小雅.小弁》中写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这告诉天下的后生,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所以我们要对此怀有敬意。这就是中华之美德。所以后人就以桑梓比做“故乡”,是为“老家”。故乡的历史就是一个人怀亲念旧的良心史,是我们的心灵档案。不忘故乡,不忘乡亲,也是不忘初心。对于老矣的我们,怀亲念旧的情感总会夹带着些许失落的伤感。我想,回顾过去是为了瞻望未来,面对祖国日益强盛的今天,享受着越来越好的平安生活,那种对故乡、故人、故事的回想会变为新意上的充实,焕发出对新生活的新目标、新动力、新气象!

2021年早春 于东篱小舍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