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师友眼中的韩文来(图)

韩文来

  韩文来,求索堂主。著名中国画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文史馆馆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1942年2月生于天津, 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6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李苦禅、郭味蕖、吴作人、田世光、叶浅予诸先生。1973年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韩文来先生艺术成就卓著,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大展,1989年受美国费城市市政府邀请讲学举办书画展、90年代后多次在上海、北京、天津、广东、香港、日本大阪、京都等政府邀请作学术交流并举办个人书画展。书画作品被国内外诸多博物馆、美术馆、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出版有《韩文来画集》、《文来书画》、《韩文来水仙写生白描长卷》、《宋人花鸟精品线描集》、《中国写意花鸟画技法》、《雄鹰图》、《荷》等画册。艺术传略被列入《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世界华人艺术成就博览大典》、《世界名人录》、《世界美术家传》等典籍。

  2010年韩文来家乡河北省霸州市政府为弘扬其艺术成绩永久成立“霸州韩文来艺术馆”暨“韩文来成长史展馆”。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成立“韩文来书画院”。

师友眼中的韩文来

  廖静文(著名画家徐悲鸿夫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

  文来书画精妙。

  吴作人(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文来艺术悟性很高,常来家坐,畅谈人生,广谈创作,他的成绩我看了很高兴。

  李苦禅(著名国画大师、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

  文来是我教过的学生中勤奋好学、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作为艺术家需先有人品方有画品。

  叶浅予(著名中国人物画画家、原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韩文来是我亲自从中央美院附中精心选拔到中央美院的,他造型能力强,速写画得好。

  他上学时斯文而充满进取,有真诚的气质,常到各先生画作前观摩静思,果真成器。

  萧朗(著名中国花鸟画画家、美术教育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韩文来作品以笔墨见长,取材源于现实,有感而发,常有妙品。

  爱新觉罗 溥佐(著名中国花鸟画画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文来,画好,人好。

  孙其峰(著名中国花鸟画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不为先匠所拘,游于法度之外,独辟蹊径,自创一格。

  “文来你最用功,年年有长进,人要下功夫可了不得啊,你的画就有别人做不到的地方,很好啊,我们都是蚂蚁啃骨头的人。”

  王学仲(著名中国书画家、天津大学教授)

  观韩文来的画,一股清新恬静,高雅洗练之风扑面而来。在他的作品中,洒脱与谦和并存,古韵与新姿相生,有酣畅淋漓,有严谨细致入微,构图幻变简约,意趣横生。“投情以画,以画寄情”,“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这是韩文来进行书画时创作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特色。  

  张德育(著名中国人物画画家、天津美协副主席、天津画院副院长)

  “老弟,你是用功的人!作画就得下功夫。你的才华表现的也不一般,你不成功谁成功?”

  曹德兆(著名中国人物画画家、天津美协主席)

  几十年来,他仍像学生一样心态,虔诚地拜读名画,反复临摹,研究笔法、墨法、章法、氛围营造等技法,他坚持画速写,画写生,经年不断,这条道路今天已经是少有人问津了。他在书法上所付出的心血,更为令人震惊,在他花鸟画作品中所体现的笔法,我想如没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很难达到他那至善至美的境界。

  王同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人物画家、原中央美院附中业务班主任)

  韩文来上学时很勤奋,用功,文化课、业务课都很好。那时,我经常带他到叶浅予、李苦禅、蒋兆和、黄胄那些老先生家拜访,对他日后步入中国画坛产生了很大影响。

  郭怡骔(全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看你的画的第一印象是淡雅清新,有一种恬淡静穆的意趣,这本是水墨写意花鸟画的本性。这些年你始终保持着安心习艺的平和心态,在功利说日盛之时,这是很难得的一种境界。看多了浮躁、急救、应时之作,再看你的作品,借自然之景物,情感心境如汨汨泉涌在腕底流出,应该是一种享受。”

  王振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室主任、著名史论家)

  文来书画用笔灵妙劲爽,含蕴丰厚,富于波捺转换与粗细浓淡变幻,工细中不乏松动与活泼,粗放时多有韵味和节奏。

  以书入画,以画入书,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画相参,书画相长,是文来书画艺术的基本特点。

  贾又福(著名中国山水画画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

  “作为当代一个有抱负的画家,一方面要不断深入传统、研究传统、深谙传统笔墨精神,;另一方面要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前辈画家未及充分关注的,去求新图变,感悟尚可开发的笔墨精髓,文来你做得好!”

  邓林(中国画研究院一级画师、东方美术交流协会会长)

  文来作画如做人,画如其人。

  上附中时,韩文来就那么刻苦用功,大学仍然痴心于习帖临画,坚持不辍,他这个老同学是个好人。

  李燕(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苦禅纪念馆副馆长)

  先父李公苦禅对您这位当年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学生曾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特别是在“文革”浩劫中您对老师倍是忠诚的人格之验证,莫甚于那种特殊时代之考核也。

  付以新(著名山水画画家、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研究所教授、)

  韩兄文来,科班出身,教授衣襟。思怀革故,力求扛鼎。壮岁遍访名迹,伏地习作,其真诚为人称颂,花甲精研大美,尊师重道,于传统最能践行。尤难得者:冬春秋夏,写生不辍,梅兰竹菊,描图更勤。雏鸡乳燕,愿得长年护守,花容叶貌,恨不终日奉迎。生趣盎然,全似身边之物态,爱意深沉,尽是人间之情萦。观其近作,笔墨日趋老迈,境界益追绵长。文采风流,不改向来之谦逊,画格潇洒,岂染周遭之噪狂。

  吴泽浩(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韩文来先生五十多年如一日从艺京津,获大师亲授,是中央美术学院上世纪最辉煌时期的学生。其写意花鸟画和书法,气韵生动,挥洒有度,散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无论题材、立意、章法都清晰的透出画家的学养与科班脉络。那笔笔讲究,力透纸背的中锋笔法,那墨分五彩运用自如的墨法,俱是写意画的上乘作品。书画中线条用其草、隶、篆多种手法,浓淡干湿千变万化,集众长而不露痕迹。观其大幅以粗犷用力的线条构成又不生硬,小幅画面则轻松活波情趣盎然更不媚俗。在他的作品则看出他作画时驾轻就熟的信心。

  我们知道仁者长寿,也了解画坛的仁者寿,更祝愿文来先生仁者寿。

  杨明义(美籍华人艺术家、著名江南风情画画家)

  文来兄多年在中国画领域的不懈努力,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对笔墨、意境上独特的领悟令我敬佩,他集老前辈大家李苦禅、吴作人、郭味蕖等人之长,又从生活中不断地写生汲取营养,使得作品带有着浓厚的现代气息。我相信文来兄的作品一定会是长河中奔腾而出的一股美丽的巨浪。祝愿他来年在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董祖诒 (中央美术学院 雕塑系教授)

  韩文来先生书画众多,题材广涉,源于生活,妙笔丹青皆有感而发。诗书画印互补互亲,相得益彰。五十余载从艺的磨砺使其积淀了广博的文化素养,练就了精湛的国画、书法传统功力,培养了深厚的现实生活根基,使其达到构图完美,形象简约,运笔洒脱,运墨清新,情趣高雅,意境深邃的境地。一切均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数十年中文来先生涉足国内二十余省,海外十数国家、贴近生活、体察观览。每外出随身必备速写薄,重视写生,有感必随之而记,随之而画,日积月累数量之多竞以万计矣。

  他平素为人谦诚平和,品德之中贵在尊师感恩,不浮躁不虚滑。他虚怀若谷和勤奋求索的气质与追求让我感悟到他的艺术成就会有大家之气,当有大家定位。诚挚期待文来先生在光辉的艺术道路上创作出更美好的佳作。

  李孝萱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系主任)

  韩文来先生的画有磅礴、清新、率性的气派。韩先生担任我们花鸟画课,经常带我们去天津艺术博物馆临摹古画。和美院里其他老师不太一样,韩先生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儒雅而不虚伪,帅气却不江湖,我认为这是中央美院的气质,毕竟是李苦禅的气脉。

  能使韩先生在气脉上远离市井之俗的,还在于他的亲近自然,也就是大家常常讲却常常做不到的写生。美院里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韩先生出门是带速写本的,几十年来都是这样。用“认真”、“勤奋”这样的语汇来描绘,或许有些庸俗,但是,在我认为,这是一种状态,一种特别痴爱、特别奢侈的状态,不是一般画画的人都能轻易拥有的。很羡慕那些本子上的点点线线,宛若一位禅者的悟语,不经意间,灵动处让人神往。

  韩先生不但沉浸在自然里,还能安静地拥抱传统。以这份年纪,还经常临帖临画。从李鱓 、黄慎,到怀素,这种状态,同样值得羡慕,我都能想象他临池时的那份静穆。

  韩先生在60岁后,还能有白描写生长卷,还能有百米荷塘巨制,都是与这份静气分不开的。能沾上点这份静气,就算是有品格了。而韩先生能团住这份静气,应该是大品格了。所以你看他在墨色交汇中,拿得起,撂得下,放得走,收得回。疏散处有灵通,沉静中见法度。苦禅先生的法力,韩先生不但扛得住,而且走得远。

  薛永年 (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文来是老学友了,因为工作不在一地,极少有机会往来过从。然而,每当我步入故宫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或者天津艺术博物馆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个伏地挥毫的背影,他匍匐画面,如醉如痴地临摹历代名作,全神贯注,仿佛忘记了时空,在传统艺术的海洋中探珠!这位画家,便是韩文来。

  韩文来并不是一个唯传统是从的守旧派,象许多朋友一样,他经常思考的事情也是中国画的革故鼎新。在相当长的艺术实践中,他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修养:史、理、法、源、变。并据此身体力行,于是在艺术上不断进步。

  其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展出与发表。但是,他既不以既有的成绩为满足,更不认为自己穷尽了传统的奥妙,相反,他在不忽视对生活自然观察感受的同时,进一步向传统的深层进军,大量摹写古代花鸟画的精品,从中求得妙语。

  需知,中国画的笔法既然独具丰富的表现力与特有形态,不临摹古今名迹,加以融会贯通,是无法掌握的,掌握之后,如果不能用以写生,也仍然是行百里半九十而已。

  韩文来也许正是有见于此,在他已取得一定成绩后,非但没有背弃传统,反而以极大的精力去研究宋人花鸟名品的用笔,一一临摹追踪其笔法的迁妙之迹,积累至今,已不下数百幅之多。韩文来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局于一家一派地去潜心研究古人作品的奥妙,在于重新认识作为表达手段的用笔传统,所以,他个人的收获是那些藐视传统者无法梦见的。如果他能按自己的计划,继续深入现实,感受生活,这一番良工苦心便会很快地在创作中充分地显出优势,这是无需怀疑的。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