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王群英花鸟画艺术赏析(图)
陈杰\文
王群英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王群英的花鸟画清新典雅,有如其人:他的画充溢着热烈饱满的情绪,既有对中国笔墨传统的继承,又有对新时代精神的体现。画家巧妙地运用点线、黑白、大小、疏密、色彩等技法,绘就了较为强烈的反差,产生了典雅而清新的视觉效果。从他的花鸟画作品中,你不难发现,他在其中蕴涵着的深厚的传统根基和颇具匠心的构图,反应出了他的理想、抱负、见识和追求。画家外表上平和儒雅,内心中却是热情奔放的。理性的画面构成,赋予了作品更加丰富的生命力,别开生面,将原创性的自然精神发挥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由此,我更加深了对画家的艺术风貌和情感世界的认知和感受。
群英先生的花鸟画取材广泛,视野开阔,形式不拘一格。在他的笔下,既有雍容典雅的牡丹灵秀,又有清新淡逸的梅花青竹;融融春意,暖日和风、气韵生动、自然天成,寓清丽于雄浑之外,使得他笔下的作品幅幅显得新意盎然。他所画的《竹》与《梅》就是巧妙地处理动与静二者关系的两个范例。前者以动为主,以静为辅。画中的麻雀在竹林中穿行嘻戏,竹叶随风而动,画面动感极为强烈。而画中右下方粗壮的竹根节茎深置于沃土和巨石之间,则以静止姿态反衬出鸟之速、轻盈嬉戏之动感。显现了画家构思之妙,用笔之神,可见画家习前人之兼收态。而后者梅花虬枝、老干以其厚重古朴形成稳定的视觉,画家巧妙地运用点线、黑白、大小、疏密、色彩等技法,绘就了较为强烈的反差,产生了典雅而清新的视觉效果。
正是秉承着对中国画的这种艺术精神的不懈追求,群英先生把自己的美学追求、艺术灵感及人生感悟寄情于花鸟世界,以自然物象骋怀人生,在心灵与花鸟的对语中寻求自我情感的品性与自然生命灵境的沟通。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灵禽过眼,淡月映川,似有岁月无痕、生命如歌的咏叹;亦有洒脱奔放、浪漫超逸的情愫。他的作品:《春暖花开》、《牡丹图》、《雅供清赏》、《帝涌金莲》等清秀明艳,在盎然的春意中表现出蓬勃向上、畅达高华、惬意明快的韵致;《醉春风》、《一名提醒万树春》等则笔墨苍劲,抒写出意气风发的宏阔胸怀;《新荷向日》、《玉面婵娟》、《泛水约风》、《僻谷幽兰》等却又有清逸疏淡、宁静幽深的情趣溢出画外,颇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诗境。画家将其对自然与人生的观察和具体通过构图、笔意、敷染加以别开生面的再现,使自己的人品、情致与诗意、画趣交融在一起,在灵感与自然的交流过程中抒发着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给人一种自由恬淡、意韵清高、平和雅静的艺术之美。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我国画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群英先生把主客观融为一体,不仅描绘了自然花卉之美,并且把自己的感情、性格、气质、爱好也熔铸在画面上,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愉悦。每幅画都充满着诗意而引人遐思,他特别注意笔墨色泽的灵动妙用,或缜密富丽,或清新淡逸,委婉天然,韵味醇美,更多的是浸入了个人情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崭新面貌,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简洁洗练的构图。
群英先生每有新作,常常自题一首小诗于画端,如《娇羞含笑》:娇羞含笑芙蓉花,非洲远涉到我家。又如《望梅》:坐看梅花一万枝,化成粉蝶作团飞,纷纷掠面收不得,稍稍积砌次还稀。这些诗有景有情,深化了画面的情感,增添了作品的美感效应。十分完美地表现了中国画这一优秀的独有的艺术特性,形成了文学性与民族性综合为一的完美的艺术整体。观赏王群英的画作是一种享受,在他的每一幅画中,你都会感到有一种生命的力量在撞击着你、感染着你。他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并非偶然,他自幼便受到了其舅父周英华先生的启发和严格的绘画指导和绘画基础训练,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从1978年起他师从著名画家于复千、郭书仁系统学习中国画。在名师的言传身教中,他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和对中国画的热爱与执着,在绘画艺术道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群英先生为人低调,不事奇巧,曾长期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对中国画非常热爱,绘画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业余时间,通过临习古典名作和对传统绘画理论的深入理解,逐渐形成了他个人清新典雅的画风。雍容华贵的牡丹,清劲的墨竹,灵动的飞鸟,跃然纸上,精美的佳作体现了画家所要表达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美,一种自然的美,一种和谐的美,一种真实的美,更展现了群英先生的深厚的绘画功力与创新的灵感。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王群英先生将这种具有抽象意味的美,诗化于一个具体绘画形态的审美境界。此种境界,有着画家对过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那缤纷异彩的笔墨形迹,映现出他对包含着丰富情韵、诗情画意自然世界和生命的潜在张力。我们期待着王群英先生在今后的绘画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文章作者;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副研究馆员 陈杰
点击链接 继续欣赏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