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津门画家李文华(图)

傅树才\文 

 李文华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报道)李文华,又名梦之,别署随缘陋室主。1945年生于河北省清河县,现为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青少年时师从天津著名画家刘止庸先生,对草虫鳞介及各种鱼类的表现技法有深刻领悟,得到了真传。60年代毕业于天津工艺美院,师从穆仲芹先生、赵松涛先生,深入学习领悟了穆先生的各种表现技法和艺术精髓。中年時受著名花鸟画家田世光先生、著名人物画家吴光宇先生乃至花鸟画大师王雪涛先生的亲自指教,专攻花鸟,兼攻人物画,经多年研究探索成绩斐然。

 李文华  延年益寿

  李文华非常重视传统技法的学习,曾对宋代崔白、马麟,明代陈老莲、林良、吕纪、清代八大、任伯年、虚谷和恽南田等历代名家名画数次临摹,对近代岭南画派诸家均做过临摹和研究,对王雪涛、穆仲芹先生技法用功最多,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同时他极重视师造化,对花卉、鸟类和草虫鳞介观察研究和写生,收集素材,从生活中吸收营养,激发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

 鹭鸶 137cmX66cm

  《鹭鸶》一画构图大胆,二分之一景物置于上部,下部半张纸画面作为云雾留白。鹭鸶在蒙胧月光下展翅飞翔,丛树和背景处理成灰调子,与白色鹭鸶形成对比。一株小树从画面底部直冲向上部,上半部用枯笔重墨画枝叶,劲力苍辣,挥写纵横,点垛随意又与白色鹭鸶增加了黑白对比层次。上半部黑密处理也与下半部云雾空白形成鲜明对照,使作品黑白对比强烈,画面明朗,心舒气爽。此画曾获京津汉穗文化系列大赛国画一等奖。

 高路入云端 3650cmX1100cm

  作品《高路入云端》表现黎明时分,朦胧的天色露出微微曙光,东方欲晓,一群白鹭从水边茂密灌木丛中腾空而起,飞向远方。画家对鹭鸶的造型习性曾作过深入研究,观察入微。鹭鸶描绘姿态各异,生动传神。湿地丛树灌木枝叶的表现技法丰富,用笔生辣劲力,枯枝有坚硬扎手之感。全画场面较大,控制很难,但画作布局严整,气势如虹,“皴勾应有刀金错,点抹诗浓云水间”。

明月秋水寒 140cmX59cm

  《月明秋水寒》是以李白诗句配画作品。全画以岭南派画法反复渲染,以渍墨、渍色和罩粉等画法,营造了一个月圆静谧的池塘边,两只鹭鸶悠闲在水边戏水的场景。画面深邃,意境清幽,读此画可以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

田园风光 110cmX57cm

  《田园风光》是表现农家宅院房前屋后生活场景之作,向日葵下两只乌鸡以及草虫活泼可爱,呼之欲出。观此农家生机勃勃之景,仿佛看到孟浩然描述的诗意:故人具鳮黍,邀我至田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场景,展现了画家对儿时农村田园生活的思念向往之情。乌鳮造型生动,笔法严谨,多种草虫刻画精彩俏皮,同配景杂草竹竿和谐自然。画面整体有明人写生的平淡之气。

水乡秋色 110cmX55cm

  《水乡秋色》表现清晨两只鱼鹰傲立船头,一只顾盼,一只抖翅,只待船主划船出发。这是画家重返故乡白洋淀实景观察之作。画作构思巧妙,两只鱼鹰姿态不同,头部均朝向左上部空白处,使观者对白洋淀远景有无限遐想。下部以大笔重墨廖廖数笔,画出芦苇的多姿多彩、空灵生动。画家平时多攻小写意,但他又知“单学一家易拘守,取法乎上贵变通”。他画鱼鹰芦苇则以大写意笔法表现,墨重笔阔,船舶虚画和芦苇重墨,撑起了画面的空间感,整幅画作,奔放舒畅,一气呵成。

IMG_2021-

  由于坚持不懈的探索创作,李文华作品形成了特有的个性风格。他的作品重气韵、重笔墨、重风骨、重古意。造型准确,构思巧妙生动,用笔劲俏灵动,用墨丰富多变、秀润厚重,设色淡雅。形成了体正格清,严谨空灵,清澈澄明,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李文华自幼喜欢绘画,多年来深研国画,博采众长,笔耕不辍,即使在生活等方面极为困难情况下,仍坚持研究探讨绘画艺术,百折不挠,创作无数,佳作不断很多作品参展获奖,《鹭鸶》一幅曾获京津汉穗四省市文化大赛国画比赛一等奖。不少作品被个人和有关部门收藏,1993年应邀为天安门城楼作巨幅花鸟画《高路入云端》被天安门管委会收藏并在画集中刊载。出版书籍有《李文华作品集》、《小写意花鸟基础教程》和《小写意草虫鳞介基础教程》等。

文章作者 傅树才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