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王卫平笔下的花鸟画——色墨交融,淋漓豪放(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逄金艳) 王卫平,1963年生人,现为天津画院党组成员、天津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文化部艺术基金专家评委。作品二十多次入选由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美协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展览,并九次获奖。其中获得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世界华人书画展”银奖;“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提名奖;“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览”;“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览”优秀奖等。曾赴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等地举办画展,五次出版个人专集。

《晨曦》220cmx550cm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这是宋代诗人陆游《落梅》诗中的一句,非常形象的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格,愈是在风雪中,愈是凛然开放,即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依旧保持着冰清玉洁、铁骨雪身。王卫平为市人大机关创作的红梅《花中气节最高坚》就是取意于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

《春华秋实》150cmx150cm

  作为花鸟画的题材,梅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传统花鸟画梅、兰、竹、菊中,梅居其首。自古画家画梅,出笔立意,多采用文人画之表现形式,梅花的高洁清远,也最贴切文人画桀骜不驯的气质,因此它也是历代画家非常喜爱的创作内容之一。金农画梅“老梅愈老愈精神,水店山楼若有人,清到十分寒满把,如知明月是前身”,既写出了梅花的铁石气概、清若冰魄,又表现了画家贫贱不移的品质;吴昌硕之梅花“空山梅花老横枝,入骨清香举世稀”,画出梅花“不与桃李混芳尘”的孤傲精神,横枝玉缀、清香远布,把梅花的品质刻画的淋漓尽致;华写梅“淮谓南枝劲,梅花战雪开”;当代画家潘天寿更有“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之画境,表现梅花不羡繁华、一枝独俏的高傲气节这些都是古今画家写梅画梅的经典之作,流传至今、成为范本。

《明月清风》185cmx224cm

  要为政府机关创作大幅梅花作品,需要多方面的考虑与布局。首先要解决其表现形式和手法,以及画面色调的问题,还要斟酌作品悬挂起来的观看效果。作品既要平易近人、雅俗共赏,又要使画面气势磅礴、意境壮观。因此,在创作中不能刻意追求细微环节,而是要从大处落笔、整体运筹,力求达到在粗放中渗透着宁静,斑斓中体现着典雅的意境,使画面色墨交融、淋漓豪放,这样才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观赏效果。在确定表现手法上也要回避旧文人画那信笔拈来、游戏笔墨的故弄姿态,更不可毫无顾忌的放笔泼墨,追求所谓现代感的超前意识。因而,选择中庸的表现方式就成为这幅作品的基本原则。

《花中气节最高坚》245cmx123cm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然而中庸又是最难拿捏与把握的尺度,要么平淡无奇、流入俗套,使观者如同咀嚼鸡肋;要么显然故意玩弄技巧,拒人于千里之外,而不得雅俗共赏。这就要求在这幅画的用色用墨上要特意表现出梅花那桃李般绚丽的色彩,力求用笔爽劲、气势宏大。因此画面以红色为基调,淡化了虚实对比,使画面充满着满目春色,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力,强化了观看效果;同时,在枝干的处理上也充分运用了传统笔墨线条的表现力,又借用构成理论及手法,使画面能够浑然一气。花瓣多以胭脂敷色,艳而不媚,如曹雪芹诗中所描写的梅花“看来岂是平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的意境。枝干以浓墨纵横写就,朴茂苍拙,求恽寿平“古梅如高士,坚贞骨不媚”的气度。另在画面下方用笔墨写鸡,但从画面效果上来看,是追求红黑色的对比及份量的平衡,在寓意上亦有大自然润泽万物、生机盎然之意。

《花中气节最高坚》(局部)

  这是一幅八尺整纸作品,属大幅画作范围。创作伊始就有了大幅当小画写的想法,这样表现使作品避免了琐碎拼凑之感,不论近观远望都显得游刃有余,不感牵强。

  总之,创作这幅作品既要讲究艺术性、人文色彩,又要考虑政治因素,以及陈列场合。在创作过程中,立意清新、健康向上、色彩明丽、笔墨大气,是贯穿始终的主旨。因此才会有了“铁骨生春、暗香浮动”之气氛。“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也是这幅作品最终想达到的意境。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