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已逝,丹青留香——著名油画家刘贵宾先生逝世七周年(图)
对于当得起艺术家这个称号的人,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因为他的眼睛,大胆接受一切外部的真实,而又豪不困难地,像打开的书一样,懂得其内在的真实——罗丹
——题记
著名画家刘贵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高蕴辉、李盟报道)今年10月19日是我国著名油画家刘贵宾先生逝世七周年的日子,生命已逝,丹青留香。他跌宕起伏,多姿多彩的七十多年的人生岁月,无论是为人、为艺,还时时被人谈起,他的大家风范无不让人怀念,他的一幅幅题材丰富的画作皆堪称精品力作,在中国油画领域,可称佼佼者!笔者有幸采访其长子刘雷先生,并欣赏刘贵宾先生多幅大放异彩的精品遗作。
一、春风桃李一师者
人生仿佛一列飞速疾驰的火车,踏上它,身不由己,不知不觉已走过命运的一程又一程。一九五六年先生从家乡张家口踏上入津的列车,改变命运的第一站到来。经过五年的美院学习,受业于穆家琪、孙其峰、沈毅,傅乃琳等先生,他身怀深厚的绘画功底毕业,分配到天津工艺美院教学。能从事自己梦寐以求的绘画专业,如沐春风、沉浸绘画领域,教学相长。先生把美术教学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水彩、水粉、油画各个领域均取得显著成就,尤以油画更为突出,众多作品被选入多种画集和刊物上发表。勤奋的写生与不懈探索相结合,笔不离手:津门的大街小巷、海河之畔、车站码头、风情建筑、古旧运河……无不留下他或带领学生,或独自奋笔涂抹的身影。早期接受美院来自前苏联的绘画教学体系,其后发源于欧洲的古典派、抽象派、印象派等油画都成为刘贵宾先生如蜜蜂般汲取营养的不竭之源。春华秋实,一届届学生很多成名成家,他也收获无尽的绘画源头活水。作为新中国后成长起来的先生,一方面承继了华夏几千年来儒家的“谦谦君子”风范,又不断被时代的浪潮沐浴和拍打。
刘贵宾先生创作中
刘贵宾先生山川写生
刘贵宾先生海滨写生
刘贵宾先生带领学生写生创作
二、逐梦多彩痴画师
命运的波澜不知把人推向何方,承受太多的苦难和历练时,就会想起犹太人的经典《塔木德》中说“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可是神为什么要让人只通过黑的部分去看东西呢?因为人生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见光明。”
七十年代末,刘贵宾先生调入天津工艺美术设计院创作组,与穆仲芹、赵松涛、邓乃荣,马维,王美芳,张延龄,孙本长等津门高水准书画名家共同从事专业创作。动荡的时代,坎坷的命运,虽然先生经历了身陷囹圄,家庭破裂与再组,绘画的自由受限制等,他只要有一支画笔,则是最大的幸福,他一以贯之,全身心投入绘画创作。本来勤奋的他成为多产的画家。其近乎古人所云:“作画时,耳不闻鼓吹阗骈之声,如隔壁钗钏戒,其术亦近苦矣!”生活的平淡也好,波澜也好,都化作他笔下一幅幅精彩的油画作品;学院派的严谨与传统画的方正,为人的平和与认真,使他摈弃那些所谓时尚前卫、古怪新奇、模棱两可……迎合市场或某些口味人的画作。他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形成平稳,清新、文雅、唯美而不失浪漫而内容丰富的绘画风格。画作既古典又现代,能雅俗共赏,又不失浓郁的生活气息。
痴迷绘画,忘乎所以。且有几个创作细节事例:
为了画好在大草原偶惊鸿一瞥的“野罂粟”,曾让儿子驱车三四百公里奔赴草原寻找那美丽的黄色花朵。
为表现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不顾蚊虫叮咬,热浪袭击,在海边的“小木盒子”居住数日之久。
为创作生机盎然的大榕树,他多次深入野外茂林荒地,不畏蛇虫蚂蝗,野兽荆棘。
为了画好静物花朵,他放弃投资收益颇丰的商业住房,而在郊区寻觅住宅,开辟自家花园,种植鸡冠花、百合、菊花等各种花卉。
我国多民族地区的浓郁地方特色和人物风俗,最难用绘画语言表述的是人物画,他却迎难而上,乐此不疲。画笔触及真心,他也把母亲和子孙等亲人描绘画中。
他灵敏捕捉自然的光与影,调和色彩的深与浅、浓和淡;规划着构图的比例和疏密,撷取丰富的题材痴迷于绘画表现。足迹踏尽大江南北,心魂留在画布之上。代表画作《太行春早》《向日葵》《花枯美依旧》《紫气东来》《花季年华》《探戈》《白洁似玉》《白菊》等多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及市级美展获奖众多,数幅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
《黄贵妃》92x73cm 2004年
《海浪滔滔》360X130cm 2008年
《参天大榕》120x120cm 2003年
《探戈》80x100cm 2001年
《向日葵》91x106cm 1986年
《追怀在国魂迸发的年代--为抗日战士造像》135×120cm 2005年
三、浪迹天涯“亡命徒”
“亡命徒”词典有多重解释。但是我更倾向于这种:指把生命之外的某种东西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不惜一切代价终身追求它,必要时可以为它付出生命。
如同梵高的阿尔小镇,高更的大溪地,印象派的“枫丹白露”,莫奈的吉维尔花园,他们都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般来到自由王国。高更一幅画名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是画家以形象的绘画过渡到深层次人生命运的哲思。
从渤海湾的辽阔平原到内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从西北群山环绕的太行到具有异域风情的西藏和云南;从四季分明的北方到热带植物园般的海南,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有谁能知,来到海南,命运的列车对他而言已加速行驶,他绘画的速度和数量的惊变,题材与技法的熟练运用更如飞鸟般自由畅顺。
歌德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
茂密温润的热带雨林,色彩斑斓的草木花卉,异域风情的黎族生活,阳光雨水充沛的水果植被,无不吸引着画家“贪婪”的眼睛和忙碌的画笔。与北方迥异的气候环境不同,自由的空间激发了画家强大创作力。熟练的绘画技能和勤奋的创作热情以及敏锐的感受力得以发挥:静物、人物、人体、风景画等一幅幅充满纯粹、厚重、深邃的画作脱颖而出。以海南榕树王为素材,多幅大手笔的《生命礼赞》(画幅宽6米,高1.5米和宽7米,高1.5米等)。没有小心的试探和刻意的雕琢,仿佛国画的写意和书法的行草般流畅自然洒脱,一气呵成。如一幅幅清新的诗歌,又如节奏或轻快或律动或深沉的音乐。而每一幅画作都有曲折动人的故事值得诉说和倾听。这与先生长期以来注重文学、书法和音乐等艺术修炼不无关系。
“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好的绘画作品是人类智慧与真诚情感的崇高的证据。此间作品《生命礼赞》《参天大榕》《形.色相映辉》《石水恋》《大理花》《黄贵妃》《菠萝蜜》《海浪滔滔》《青藤依株共生存》《追怀在国魂迸发的年代--为抗日战士造像》《岁月印记》《刚毅的黎族老太》《等待》等力作更是大受好评。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最勇敢的做法是以行动坚持不懈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画家更向往着诗与远方,那充满野性而慷慨的自然、简朴的生活,单纯而执着的追求,赐予他梦想的一切。所谓师法自然,敬畏自然,大自然的气息已停留画中:梦想就是澄明透澈 、流光溢彩,包罗万象的绘画作品。
《生命礼赞》600X150cm 2008年
《石水恋》150X130cm 2008年
《菠萝蜜》80X120cm 2007年
《岁月印记》73X92cm 2003年
《刚毅的黎族老太》135X102cm 2003年
“我酷爱油画,画画即为我人生。倘若自然法则剥夺了我绘画的功能,便是我生命暗淡的来临。”刘贵宾说。
虽说一季的花,到了时光深处,总会凋零,但它当初的那一段锦绣年华,已绽放出生命应有的风姿和色彩。正如古人所云“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先生的生命时光已定格,而其画作氤氲的清香依旧盈心。
(2021、10 李盟撰稿)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