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郭文伟畅谈李锛的人物画和笔墨造诣(组图)

李锛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 (逄金艳/报道) 李锛,1947年出生,中国海洋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分会副会长。曾任教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客座教授。现为中国美协会员、海南省文联委员、省美协理事、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终身享受国家津贴。

  李锛先生,重庆市人,毕业于国立四川美术学院附中、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曾是中国美术学院全国首届中国人物画高研班成员,师从刘国辉先生;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内访问学者称号,为冯远艺术创作工作室成员。1997年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授予“百杰画家”称号。多次参加国家级美展,作品曾在俄罗斯、法国、香港、越南等展览,并被收藏。出版有美术专业著作、画册近十部。

巾帼不让须眉

李锛的人物画及其笔墨造诣

郭文伟/文

  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中思想感情最丰富、题材内容最广泛、灵感资源最充足、精神境界最显明的画种。著名画家李锛先生的人物画就是这一画种独特的艺术之花。他的现代人物画、历史人物画(含戏曲人物画)和禅意人物画的笔墨造诣至精,至深,独树一帜。为了真正读懂李锛的人物画,我们不方先从李锛先生的艺术道路和艺术人生谈起。

  他在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和西南大学就读时,开始是学西画,于1970年转学国画,教他的老师是石鲁先生的哥哥叫冯建,石鲁本姓冯。冯建教授对他特别关爱,他告诉李锛:“你要学国画与学油画、版画不同,必须要两个轨道走,绘画和书法,要同时并进,就像铁路轨道,因为有两条轨,火车就跑得稳,跑得快,载运量就大。你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这句话李锛始终牢记。从此数年如一日,练书法与绘画是同时并举,直到今天年过古稀,都是书画同修。

拾玉镯

野猪林

  他说他的书法碑帖书籍与绘画书籍几乎相等。他学习国画,一开始就与书法齐头并进。李锛的人物画与一般人相比,具有特别突出的两大特点。

  其一是他以书法作为人物画笔墨的支撑,以神魂引领造型。李锛的书法重点是坚持对汉代的隶书《石门颂》的临写习练。石门颂是汉隶中的草书,雄放态肆而古拙,被视为"神品",被历代书家所看重。《石门颂》尤其对中国画画家的笔墨造型特别有益。所以李锛先生主要就练石门颂,当然真草隶篆、其他碑帖他都写过,但是与他艺术人生相伴的,始终还是石门颂。这是李锛人物造型之本,是人物画笔墨的支撑。李锛的人物画造型不像其他从艺术院校出来的、以素描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画家那样,容易把“形”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画国画、一接触“形”就非常细致入微的刻画,钻进去,出不来;而李锛最大的特点就是苦练书法加上不被“形”所关锁。他形象的说:“我的人物画创作,就像是有一只无形的手,总在拉着我,告诫我不要把“形”的逼真看得太重,不要被“形”迷住了你的眼睛,应当像齐白石说的,在似与不似之间,要让写神的笔墨占据重要的位置,这是人物画神魂之所在。”这些对李锛人物画风格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不管是他的大写意、小写意人物画,还是连环画、水墨人物画,都是以神魂为主导,以眼神作为人物刻画的核心;以阴阳分明、简约虚化、似与不似的衣着、场景作为人物神魂的衬托,使之成为画面气韵生成的主宰要素。同时,又不失人体和场面比例关系的精准、协调。可谓功夫至深、格致有方、神采独具。他的现代人物画长卷《橘子红了》《解放海南大战》,历史人物画《横槊赋诗》(群英会之一),戏曲人物画《京剧•锁五龙》《京戏集锦》等都是他典型的代表作。

伏虎罗汉

骑鹿罗汉

  其二是他的戏曲人物画很有戏味。因为他受家庭影响,从小就与京剧有缘,他对脍炙人口的剧目不厌其烦的看过很多遍。随着他文化阅历的增加,他对戏曲角色的偏爱和体悟不断深化。到他知天命之年,其对戏曲的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都偏爱过,而且也专门到京剧团的训练班训练过一段时间,还能着装登台表演。戏曲有个最大的特点是程式化,半抽象,它和生活的真实有距离,讲究拿架势,架势和生活是脱开的,他画的戏曲人物画始终把握住这个特点,它不是现实生活,而是戏剧性,有戏味。正像喜欢京戏的著名画家张道兴先生对李锛说的:“现在很多画戏剧人物的形和笔墨都很好,但是没有戏味,李锛不同,很有戏味!”李锛的戏曲人物的戏味从哪里来?就是从他对戏曲的外视观照和内视剧情的精神提炼、笔墨升华中来。他深知中国戏曲的四大美学特征:即舞容歌声,动人以情,意主形从,以美取胜。戏曲的程式是提炼美化之规范格式,是创造的起点,是其审美特征和艺术优势的保证。就像关良、吴昌硕他们那样,本身就喜欢唱戏,会表演。特别是关良的戏曲人物修练之道,对李锛的影响很大,这些对李锛的戏曲人物乃至各种人物画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然其他修炼戏曲人物画的路子也很多,不能说其他路子不好。这里只是揭示李锛与一般人物画家不同之处,强调他对戏曲人物画的兴致、坚守和造诣的特殊性。

心潮逐浪图 138cmx68cm(局部)

三亚渔港 120cmx400cm (局部)

  李锛在四十五岁生日,曾经创作了一幅对自己艺术人生总结性的大写意抒情之作——《翰墨同春》,以半抽象中国画语言诉说他绘画和书法同时并举的艺术修为。他认为这幅画对自己今后的艺术之旅是一种鞭策和提示,对学国画的人也将会有所启迪。

  按照《翰墨同春》的创意和命题的指引,笔者仔细品读,感悟到这张作品是李锛先生艺术人生修为的回忆录,是他艺术思想精华之所在。这幅作品看似一张画室里堆积书画作品的写实照片,实则却是他特意为自己书画同修的艺术人生绘制的“艺术行旅图”。 此作品不但囊括了此前的艺术修为和书、画并进的动人故事, 而且可作为今后他整个翰墨人生的“艺术行旅图”,这就是他一直自藏这幅作品的理由所在。中国古代的、现代的、民族的诗、书、画、印和西方艺术的色彩、造型都被他涉猎,并同步修炼。特别是画面中間的汉隶书法赋以老师的圈点,中间的人物眼神突出的是既表现 “睁一只眼看世界,闭(遮)一只眼做智者”的人生思考,又表现了伏案而睡的学习辛劳。这象征着李锛不是两眼只看利益与成就,而是一眼(方面)看世界而师造化,一眼闭而思修为;左下方自画像的眼神正好体现了他对书画兼修的沉思和自信,刻画出了他胸有成竹和蓄力待发之神态。右下方是表现他书画同步的丰硕成果。整个画面上,色彩、笔墨、中西绘画元素具现。这是他以不完整的、无序排列、随心所欲积累叠加的意象组合所创作的。它的可读性很强,是国画中举世无双的自信、自省、自勉的智慧之佳作。用这幅画即可打开他书画兼修的妙门,揣度他的艺术人生。

解放海南大战 120cmx180cm(局部)

李冰父子与都江堰(350x500cm)(局部)  梁时民、李锛、张跃进合作。

  下边着重研究和解读一下李锛先生最擅长的水墨戏曲人物画。对于一般人物画来说,由于人物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姿态未必都美,所以要靠人物画家去生活中发现、提炼和创造。这种创造是按照中国人物画的审美要求和意象思维,随心所欲而为之,创作不会有欣赏者对画面人物形象和精神状态固有的成见给创作带来的监督性约束;而水墨戏曲人物画的创造则不然,它要求画家必须顾忌世人和戏迷们固有的、对戏曲人物形象的成见以及对画面审美的监督性心理,自觉的强化自己的造型能力和对剧情、戏味的体悟,否则就很难创作出超凡脱俗的既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要求,又能满足戏曲舞台审美要求、情趣盎然的戏曲人物画来。尤其水墨戏曲人物画难度更大,因为中国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它是经过一再提炼的由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综合而成的多学派、多品种艺术载体。戏曲人物形象、精神状态、舞台环境,都是世人所熟悉,尤其对中国京剧、越剧等各剧种家喻户晓的传统戏曲人物的舞台形象更是谙熟于心,观众既是戏剧人物画的欣赏者,又是戏剧人物形象审美的评判者。这就使人物画家自然产生了对笔下戏曲人物创造的更高美术境界的自我警示心理,这种更高要求的创作心理铸就了中国戏剧人物画美术创作的至高境界。也就是说,画家必须在经过综合美术提炼和虚拟升华后的、超脱生活中人物自然美的舞台上的形象基础上,对舞台上的人物的真实造化之美再提炼,再升华,赋予人物更多的审美和文化内涵, 而且要有高度的简约美,要主题鲜明,还要有极强的戏味,甚至使欣赏者比看戏还过瘾。这就是中国戏曲人物画的至高境界。所以,笔者认为中国戏曲人物画是是高于一般人物画的美术,是美术之上的美术,是拔高了的最具美意的艺术品。

橘子红了 175cmx1150cm (局部)

翰墨同春 240cmx200cm

  李锛先生的水墨戏剧人物画最能代表他的人物画水平。不论是优美的人物造型,还是刻画入骨、打动心灵的容貌美态;不论是高光明暗、虚实相生的合体穿戴配置,或是画面人物之间相互注视的目光交合;不论是戏曲情节的精准排布和微妙动人的眼神塑造,或是简约而不失剧情的场面留白、不齐之齐和不匀之韵的画面构图,以及题款、钤印等,都是出神入化、神采独道的美术再创造,幅幅都是对剧情主题亮点的再提炼。尤其对人物眼神儿的刻画,是李锛超乎一般画家的绝对优势,也是他的各种人物表情最突出的致胜之处。他的《巾帼不让须眉》《京剧•锁五龙》《拾玉镯》《野猪林》就是绝好的例子。在对人物、环境及其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阴阳虚实、笔墨理法的处理、题款的文人气质等方面,也都格致有方,恰到好处。这都得益于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心手修得的美学、哲学、诗文、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正果。李锛的《翰墨同春》就是最能体现他的这种艺术人生内涵的旷世之作。

  李锛人物画创意之大胆,笔墨之狂放,来自于他的造型功力和书法的造诣。今再读他最近出版的的《 李锛画扇 》《十八罗汉图 》和 戏曲人物画小品画集,再次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使我沉醉于一个个情趣盎然的画面,饱尝了李锛人物画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其中最突出的还是体现在人物的眼睛神态和虚实相生、明暗对比强烈的体态装束、画面色象等气韵方面。他强于意象精神的表
达,善于对剧情空间想象的巧妙布局和协调。

天涯忠魂颂五公 138cmx68cm

京戏集锦136x68cm

  他的画,理性成分很浓,但又不失其写神抒情的主旨。他的人物造型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人体的光影、比例关系和前后、左右、上下错落的布局的处理,既符合中国画透视和多光源的中国画光影的特点,又符合中国画审美指向和“老庄”阴阳之道。他的用笔、用墨完全体现了汉隶《石门颂》的朴拙雄劲之风,也体现了他的多体书法功底,特别是水墨戏曲人物画,如《京戏集锦》《京剧•锁五龙》《拾玉镯》《群英会》等都是淡墨、焦墨、渍墨、涨墨之笔法并用的典范;他以浓墨淡彩或枯笔飞白跳染意象,使人物装束的墨彩虚实得当,层次分明, 铸就了动感强烈,气韵生动的水墨心境;突出了以果断之笔触刻画人物面容的骨气,融入了李锛的傲骨、胆识和激情。其线与线、线与面之衔接搭配,虚实相生,笔断意不断的笔墨特点,彰显了李锛书法的线条、结字、章法的至高境界。其各种人物画作品都是如此,这与黄宾虹的笔墨理法、不齐之齐的审美观一脉相承。

  李锛的现代人物画、历史人物画和禅意人物画,也都是形神兼备、虚实相生、托物兴怀的国学精粹。特别是他最具突破性的当代人物海洋画《三亚渔港》《心潮逐浪图》《天涯忠魂颂五公》《解放海南大战》《渔歌》等,倾注了他对解放海南岛的伟大胜利和新时代海洋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的歌颂之情。他把当代激昂奋进的海洋精神融入到人物画海洋画创作,充分揭示了李锛对海南人民的时代精神的崇尚。他以极大的创作热情刻画当代人物的昂扬正气,抒发他的家国情怀;彰显了他对当代人物画的开拓精神,他是当之无愧的人物海洋画开拓者。

钟馗138x68cm

京剧•锁五龙 138cmx34cm

  综上所述,李锛先生的人物画风格独具,造诣至深,笔墨精湛。这得益于他书画同修,矢志不渝;得益于他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关切;得益于他对所涉猎艺术本真的挖掘、探索的勇气;得益于他对人物仪表的阴阳太极之风韵、气质和画面意象不齐之齐的哲理法度的重视。他的所有人物画,尤其水墨人物容貌肤色、服装、背景的虚实之变和墨彩的参差、人物之错落、背景的繁简取舍,无不体现出他对老庄之道的崇尚,对书画同修的坚守和对艺术创新的自信。至此,我们相信李锛先生的人物画必将越画越有味,艺术成就越来越辉煌。

郭文伟

  郭文伟,1939年生于许昌,焦墨海洋画开拓者,现任中国海洋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分会副会长、天津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新加坡南洋画院和北京狮城南洋画院副院长、海洋画派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文化交流推广联合会推广专员、天津海天书画院和中原书画院及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艺术顾问、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和黄河文化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中原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楹联书画院、天津长城书画院、天津嘉翰画院、天津《画讯》俱乐部、天津洪喆文化书画院等多家艺术团体兼职画家,教授级高工。现为天津美术家协会、天津山水画研究会、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中国交通书画协会、天津市楹联学会、中国测绘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等会员,是绘画艺术与科学技术跨界的资深学者。发表40余篇美术理论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画多项艺术空白,作品参加各级美术展赛,有40多项获奖。出版有《郭文伟山水画集》《郭文伟海洋画艺术》,主编和参编了20多部科技著作。曾荣获多项艺术理论创新奖和“建国70周年当代中国山水画家终身成就奖”、海峡两岸艺术交流贡献奖,被中国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河南省中国画院和台湾美术家协会、天津市文化局和市总工会等分别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天津市职工艺术家”、“华表奖艺术家”等称号。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