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连环画名家彭连熙图说二十四节气——清明(图)

彭连熙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彭连熙,1947年生于河北迁安市,久居天津,笔名熙怡轩,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湖社画会理事。画风典雅沉静,意蕴丰厚,富有诗情,深受美术,出版界赞誉和藏家喜爱。


      主要参展《藕香消暑图》入选全国红楼梦画展,《江南五月》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曾获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题名《春藤》《荷塘清韵》参加"中华世纪之光一一中国画提名展”。《清韵》"世纪之晨,情系奥运中华书画艺术大展”在莫斯科获金奖。《江南七月》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多次在海内外展事中获奖。


       主要出版《中国神话人物百图》《彭连熙画集》《工笔人物画范》《彩绘本牡丹亭》《彩绘本红楼梦》等美术专著三十多种,多幅作品多次由中国邮政出版多种邮册,邮资明信片等发行全国。


      主要收藏:《牡丹亭》(彭福来合作)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提名奖,其中十二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彭连熙图说二十四节气——清明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之意。大约在每年阳历4月4日或5日为清明节,此时太阳黄经为15度,天朗气清,春光明媚,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清明,万物清洁明净。


      滿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古代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雨纷纷,扫墓祭祖思先人。植树踏青忙耕种,争放风筝荡秋千。


      清明节起源于商周时期,真正成为民俗节曰在唐宋以后。並具有时令和节曰的双重意义,且日渐增强。清明节前的寒食节是祭祀鬼神的节曰,由于时间接近,民间逐渐两节合一,所以形成了清明具有寒食扫墓的风俗。


      清明节习俗


      祭祖


      清明节祭祖的风俗来自寒食节,从唐代起人们已将祭祖作为清明节的主要活动,传承延续至今。祭祖扫墓不仅表现对祖先和亲人的敬仰和怀念,还可以增近家族和家庭的血缘关系,使其更加团结和谐。


      踏青


      清明节时春回大地,桃李争艳一派生机勃勃,踏青风俗传承至今。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清明时人们踏青远足的繁华热闹景象。踏青遊春是一种有助于身心放松的健康娛乐方式。


       荡秋千


       荡秋千原于人们为摘取高空中果实的劳动,开始只是一根绳索,用手抓住绳索荡动取物,后来改为两根绳索又加上踏板。逐渐演变成为嬉戏玩耍的秋千。唐宋时期成为闺中深受欢迎的娛乐,女子们衣衫裙裾随风飘动,摇曵多姿。唐代诗人韦庄就有"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之句。


       秋千飘荡,流传至今,成为人们日常喜爱的培养勇敢精神,增近健康的运动。


       放风筝


       传说风筝的起源与放邪有关,这些内容在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都有生动的描写。清明时节,宝玉和众姐妹把风筝放上天后,剪断牵线,除病消灾。在民间,大人带小孩放纸鸢,有放邪之效,企盼儿童健康成长。


       风筝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最早是用木头制作形如飞鸟的"木鸢”,西汉改用竹子和絲绸来制作,后又改用纸张,改名"纸鸢”。经过能工巧匠不断设计成多种艺术形象,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清明时节宜早睡早起,顺应人体阳气生发规律,保持心情舒暢,常到林间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经常清洁身体。

 

      清明节在民间也被称为"植树节"。有民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可见清明是植树造林最佳时节。

       推介食谱:


       太子参大枣陈皮茶


       太子参,15克,大枣5枚,陈皮3克


       同入砂锅煎汤取汁代茶飲用,理气和胃


       枸杞瘦肉汤


       鲜枸杞叶30克,猪瘦肉150克,精盐适量,煮汤,健脾养肝补肾。


       名篇佳作欣赏: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薪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民谚品味:


      1,清明不拆絮,到老没成器。


      2,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3,清明无雨少黄梅。


      4,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