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新闻 >

刘栋先生篆刻作品一一翰墨苑中奇艳新葩(图)

7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天津画院金石书画家、鉴藏家刘栋先生,一九四四年生。四岁始临池,取柳公权玄秘塔法帖发蒙。十一岁从叔父刘未央,再攻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刘栋先生经过几十年研练柳欧和篆隶,掌握了各种书体的精髓,所写书体达到形神兼备之功。所书体在行内外赢得一片掌声。但刘栋先生不觉满足,一直在困惑,这个困惑就是学别人的学的再好,也是高仿而已,如何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为此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艰苦的研读演练探索,使他悟出了应该从金石下手,先学“死”后学“活"。金石是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于是他抛弃了之前临摹的各类字帖直奔古文物载体,直接用笔去体验勒写古文物本字的感觉。从魏碑上汲取有益的精髓、研究毛公鼎上的西周金文书法等都是他学习金 石书法的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形成其特有的质拙、雄健、古穆的金石书法风格。当今篆刻书法名家韩天衡赞叹刘栋先生的书法为“世间无二书法”。金石篆刻书画名家华非先生品评刘栋先生的书法曰:“意与古会 特立独行”。

1

篆刻泰斗韩天衡点评:刘栋篆刻“无二作品”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是篆刻泰斗韩天衡对刘栋金石书法篆刻的高度评价,“无一”是指一定师承,一定风格追求,一定精神食粮与功力的积累。“有二”是指不可重复别人,也不可重复自己,说的都是门里到家话。篆刻虽小到为壮夫所不为,但它既是最老的艺术形式,又是最新的艺术形式。

2

      说它老,因为它是伴随社会私有制产生而产生的验信之物,为王权、军事、商贸往来佐证了数千年;说它新,是因为自明代晚期至近现代,由匠人制作至文人操刀;由铜铸而易之于石刻,乃至牙、角、陶、木等丰富材质;内容由姓氏名印与公私用章,发展到书、画、印、诗文四位一体的新的国画形式追求,最终发展成为现代的篆刻独立形式。以丰富多彩诗文内容入印为闲文印章,自此印界便是一派名家俱出,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时至今日,它已纳入为大文化的轨道,奥运会的标识就是篆刻形式的变身。

3

华非即野予先生点评:“食古而化 继往开来”


      刘栋的篆刻从字源而言,可谓网罗秦汉追商周,六书、八体、砖瓦木石,由繁趋简,犹如蚕变茧,茧出蛹,蛹化蛾,蛾产仔,由简趋繁,简单反复的过程。跳跃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即出差错。刘栋按部就班,确属老老实实治学,不愧为规规矩矩从艺的圈内人。请看刘栋书法《朱柏庐治家格言》八条屏,旧时列为老生常谈的理教普门品,现代是传统教育的入门课。这件力作非篆非隶,非碑非帖,非楷非行,同代人绝找不出第二份。而他创作的《百顺》、《如意》等书法篆刻作品,无不抒情达意。

4

与华非老先生


      刘栋篆刻力作《百家争鸣》(组印四条屏),首论取字,远涉秦玺汉印,所谓“摹印”与“缪篆”而上起三代下收瓦甓,实乃集古篆之大成者也:次论奏刀刊刻,可谓精力投入,变化百端。再论,在现代印人中,就其严谨治艺的精神,实乃不可多得者。纵观刘栋艺术实践,是竖穿“一画"的苦行者,同时又是横贯"笔墨当随时代”,食古而化,继往开来的传统文化捍卫者。他在金石鉴藏与创作实践中,泛游艺海,意与古会,特立独行,为雅文化的翰墨苑中凭添了一抹新葩。


--摘自野予先生《天道酬勤意与古会》


敬请鉴赏作品印蜕及释文

5

6

茶痴

7

空门子

8

猴肖形

9

布衣

10

足吾匠心

11

正行无私

12

13

14

天下主人

15

情之所钟

16

半张将军

17

回眸铁狮

18

半两五铢之人

19

紫气东来

20

佛法僧宝

21

龙年大吉

22

地天泰卦形


(津门书画家)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