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少英书法——笔墨清新,端庄雅正(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逄金艳/报道)郑少英 字耀云、号紫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民盟天津画院理事。天津市国际文化交流研究会理事、天津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特约嘉宾。
作品多次入展国家级展览。曾随中国书协女书法家代表团出访日本及台湾,参加中日女书法家文化交流活动及首届海峡两岸女书法家文化交流活动,2015年参加中书协举办的国际妇女乞巧节书法艺术展活动,2018年,参加由中书协举办的全国书法名家女书法家展览活动,曾随天津文化交流代表团出访英国参加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文化交流活动,其作品被录入多部专辑,天津美术网、人民网—天津视窗为其做了专题采访。曾出版有《郑少英书法作品集》。
郑少英从楷书起步,师从长于颜楷榜书的天津书法名家董欣武先生;嗣后受精于诗词、书法、篆刻、文字学的沽上名宿张牧石先生指导,用功于篆书和文字学;于楷书则问学田蕴章先生,下了一番苦功,打下的深厚的功底。
几十年来,郑少英老师的书法作品具有浓郁的书卷气和文人气质,功力极深,法度谨严,传承有序。书体自然俊朗,广博约取,从商周时期的金文,先秦时期的小篆、魏晋时期的二王及小楷、盛唐时期的欧颜诸体均有涉猎,四体兼习,尤以楷书、篆书见长。欧楷庄重、隽秀、典雅,小楷用笔则更加的扎实,娴静而疏朗。
她的铁线小篆线条婉转流畅、笔画端庄雅正、金文作品中也透露着远古的讯息,并将大量的美学思想带到了创作中。她曾用很长的时间对《说文》540个部目逐一解读,因此,这给她日后的篆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学基础。不论是从金文、中山王鼎器铭文,还是到秦小篆,以至于清篆,她都有过系统的研习,并使她在创作中得以很好的发挥。
这也充分反映了她对传统的研读吸收能力,以及她对篆书笔墨语言良好的驾驭能力。在当下书坛展览体制的引领下,书法创新不断被热炒,在继承与创新上颇多争论。而郑少英老师是在恪守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吸纳前人经典笔墨,努力写出个人笔墨语境。正所谓师古而不泥,出新意而不薄古。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