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冬至线描艺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图)
天津文学艺术网讯:(逄金艳) 陈冬至,1941年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祖藉山东曲阜,号觉尘、觉迟、老迟。1962年毕业于天津市河北美术学院,同年留校任教。曾任天津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前身)副院长,后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顾问、兼任民革天津书画院名誉院长、长城书画院顾问、天津湖社画会顾问、巨龙书画院顾问、神鼎书画院顾问。
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品有《满仓》、《移山志》等,80年代线描代表作品有《镜花缘》、《黄头郎》、《信任》等;20世纪末21世纪初代表作品有《李贺觅句图》、《山鬼》、《老子》等。多件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荣获国家级奖项,1988年、1989年连续荣获天津鲁迅文艺奖金。多件作品被国内外有影响的艺术机构收藏。部分作品及传略被收入《中国现任美术全集》、《百年中国画集》、《上海美术馆藏品选集》、《中国当代国画集萃》、《世纪之交中国画名家作品选·陈冬至卷》、《跨世纪杰出中国画家作品集·陈冬至卷》、《陈冬至线描作品选集》等,一九八八年、一九八九连续荣获天津鲁迅文艺奖。
陈冬至线描艺术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陈冬至教授运用娴熟高超的线描艺术和构图造型能力,在连环画创作上绽放新葩,屡获大奖,成就斐然。
连环画《信任》之一
陈先生在艺术上很全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满仓》等国画名作。他的连环画创作也成就斐然。像《司马迁》《离骚》《黄头狼》等都是佳制。《镜花缘》曾或及国家大奖。
——何家英《冬至先生印象》
连环画《信任》之二
处境上的大起落、情感上的大悲辛,心灵上的大创伤,言行上的大反思,逐渐使其领悟到社会、人生的神髓,深化了对艺术本质的理解与参悟,从而创作出感慨深长的《司马迁》《离骚》《黄头郎》《镜花缘》《信任》等优秀连环画作品,其中《镜花缘》等作品连获国家奖,并被海外一些出版社选用出版,陈冬至因此以优秀连环画家名闻海峡两岸。
-——王振德《文心妙语》
连环画《鸽异》之一
连环画《鸽异》之二
关于中国画及线描的一点心得
艺术是人类各学科中最自由的领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艺术水平的高与表现手法的优与劣,均无绝对标准。人类艺术大花园中,应该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个人的不同风貌的百花争艳。越是民族的个性的,越是世界的。这样的花园才是丰富多彩的、绚丽灿烂的。西方人较真,在造型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科技成果。
连环画《秋胡戏妻》之一
连环画《秋胡戏妻》之二
连环画《三国志.青梅煮酒论英雄》
连环画《三国志.刘玄德三顾茅庐》
如透视学解剖学、光影学、色彩学等等。画中的人和物真得不能再真了,结果摄影技术出来了,再真也真不过摄影暗室技术,于是有所悟。开始了“印象”、乃至于“抽象”“野兽”……总让人觉得有点过头或发泄的意味。中国人则不同,祖先从开始绘画就认准了艺术是传情写意,而不是科技。东方人特有的审美情趣表达出来了,非要那么多严谨的科技管着干什么?所以中国画中的透视是写意的、造型是写意的、颜色是写意的、水墨写意画是写意的、工笔重彩画也是写意的,它的主要造型手段--线描、笔墨当然也是写意的。既不崇尚写实,又不倡导极端,而是独特的、适中的、和谐的,特别是写意的。
连环画《三国志.出陇上诸葛妆神》
连环画《黄头郎》之一
连环画《黄头郎》之二
“写意”之“意”,可称“意象”。意象是由客观的人、物、境等视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形象,是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复合物,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表现性,着重于内在精神的表现和自我情愫的抒发。先贤们所谓“得意忘象”“貌离神合”“不似之似”“得之象外”“写心肖品”等词语,即是此意。“意”为何要“写”呢? 我们的书、画同源,工具相同、笔法相同、审美趣味也大多相同,“写”既指书写,又是强调对“意”的表现和抒发,故,借此一“写”字。
“写意性”是我们民族绘画传统,乃至雕塑、工艺美术、戏剧美术等相关艺术传统之精髓和灵魂!苏东坡说得好:“作画求形似。见与儿童邻。”齐白石说得好:“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我以为这是非常睿智的关于造型艺术观点。
中国画的线描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学问。虽然拒严谨的科技于门外,却接纳哲学人室,将东方的辩证法运用其中:阴阳关系、主次关系、疏密关系、虚实关系、纵横关系、开合关系……每一对关系均相反相成,将这些相反相成的关系运用、处理好了,自然形象鲜明,的生动。形象鲜明容易理解,气韵生动则是节律谐调、情境和鸣、生气盎然的意境。
连环画《三国志.关云长单刀赴会》
线描可以表现质感,既可画行云流水,又可画枯树怪石,但是只用一种笔法则不行。用笔有正、顺、逆、侧、有皴、擦、点、热,还有顿、拌、起、收,用对了则应物象形,用不当则驴唇马嘴。
线描有情绪、有性格。画钟馗与画林黛玉肯定不一样,画搏斗和画谈恋爱肯定不一样。
线描还有姓名: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枯柴”“游丝”“钉头鼠尾”等描法,统称为“十八播”。这里有两个话题:一是艺术风格问题。吴道子喜欢将人物的衣饰多画成迎风飘动的样子,曹不兴则愿意将人物衣饰多画为静止下重的样子,梁楷、高其佩喜欢画粗放简括的线条,顾恺之、武宗元则乐意画匀细绵密的线条……各人的好恶不同,画好了,就是各人的风格,就形成了一套画法,就是各人的艺术语言。久了,就演变为程式或称形象符号。二是艺术手法与表现内容的关系问题,“吴带”虽然当风,从水中捞出的衣服总不能飘动吧?曹衣虽然出水,大风中的裙子总不能下垂吧?“钉头鼠尾”是一条线起笔收笔的形象。也是线的虚实形象。你可以用钉头鼠尾画大千万象,但要使用笔的虚实、起止符合表现对象的结构规律,总不能画老鼠尾巴时用“钉头”表现尾尖,而用“鼠尾”表现尾根吧?你可以喜欢粗放的线或飘动的线,但是描写不同质量和情境时粗放中又要有柔细、飘动中又要含沉实,所谓“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是也。掉句话说,就是线描的风格,语言可以不同,但一定要为表现的内容和对象服务。
唐代以前绘画以人物画为主,唐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崛起,只有描法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先后发展、衍生出描写山石的“被麻皴”“斧劈皴”,描写花木的“个字点”“介字点”,以至“没骨法”“泼墨法”等等恣肆多变,微妙无穷的多种笔法和考统称之为“笔墨”。不同的风格,画法可以归纳出多种符号程式,但不能“程式化”!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好的笔墨科是便于学习和借鉴,而程式化则会室息发展,阻碍创造。从表现内容出发,不断打破旧程式,创造新的样式和风格,才是有出艺术家。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六日修改稿
连环画《黄头郎》
连环画《黄头郎》之三四
连环画《黄头郎》之一五
连环画《镜花缘》之一
, 理论家说:20世纪中国美术的辉煌时期是以80年代的环画为代表的,那个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画家和经典之作。高超的绘画技巧、丰富的艺术风格、多变的艺术方式,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一页!艺术创作有许多不同的道路,有从旧思维模式中进行改良突破的,虽有个性化的成分但仍有旧模式的影子,有从其他领域中对连环画分析、思考,借助本画种的语言方式、审美要求进行革命性突破的,并给后人以启迪和思想探求的基础。陈冬至教授就是这么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连环画《镜花缘》之二
连环画《镜花缘》之三
连环画《镜花园》之四
连环画《镜花缘》之五
这些从事于各画种的优秀画家,以一种新视点、新观念将绘画的审美意识带人了连环画创作。陈冬至教授便是这一批杰出人物代表。他从中国画的角度给连环画注人了新的审美意念,他在中国画上取得的成就,无疑给连环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开辟了全新的艺术天地。
在构图上他采用了纯绘画的方式。讲究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穿插有序,去掉了“三维”的纵深空间感,代之的是中国画“二维半”的空间格式,赋予了连环画形式美的特征。
连环画《镜花缘》之六
连环画《镜花缘》之七
连环画《镜花缘》之八
连环画《镜花缘》之九
连环画《镜花缘》之十
在人物造型上强调“意象”,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尊重主观对形体的塑造并将情感注人其中。先生很好地把握了现实与主观之间的“度”,将中国画的这一命题得以在连环画中展开。
连环画《镜花缘》之十一
在用线上,服务于“意象”的需要,而不必被现实形象所束缚。先生从顾恺之、吴道子,特别是陈老莲的线描中得到启示,脱离了它的“描绘”功能。他的线极具韵味,使线描能够传达精神情感及更高的审美情趣。这在老连环画“只描形,不写意”中是没有的。
在创作思维上,先生追求了一种空灵的境界和书卷气,将中国文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注人了连环画中。他广博的修养、极深的艺术造诣,为他革命性的探索、突破奠定了雄厚的精神基础。他主张画应该具有形式美的特征,审美的标准是围绕美的规律展开的而不是一味地做内容说明,应该强调自身存在的语言方式,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他将每一幅画面画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独幅画,每幅画又包容了诸多的文化因素和涵义。这些在《离骚》《镜花缘》《秋胡戏妻》《华佗》等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先生在探索的道路上进行了较多的思考和尝试,他将绘画语汇与创作形式主体相结合,超越了连环画固有的形态特征,诞生了一种新的创作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不是在简单地画连环画,而是借助连环画这一创作形式而已。他在连坏画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使后来者能够循着这条轨迹走下去。
——杨志刚《近水楼台先得月》
(文化艺术空间a)
来源:天津文学艺术网
